湿热病症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即是说刚开始时感到寒冷,过一段时间后又感热出汗,胸口不舒服,舌头发白,饮水后还感到口渴。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相关症状】恶寒 恶寒, 即怕冷、恶寒的症状,在外感表证或恶寒,是因风寒在表,必兼有恶寒,是内脏虚寒,阳气不足,必见身冷、脉沉等里寒证。此外,还有里热盛而外现假寒的,虽有恶寒、手足冰冷的症状,但患者口渴、呼吸气粗、便秘、溺赤、脉多滑实。 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亦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 持续低烧 低烧是指体温在37.3℃~38℃。长期低烧是指持续发烧两周以上,不包括间断发烧。
【病因】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1)发热来势甚渐,逐日加重,缠绵不易退清,一日之间,午后较甚,日晡最高;(2)汗出不透,且多不能下达;(3)嗜睡,神识不甚清明;(4)口腻,胃呆,胸闷,呕恶,腹部膨胀,大便溏而不爽,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必至湿已化尽才喜冷饮;(5)舌苔初起多白,继而由白转黄,由黄转黑;(6)脉象多濡、尽管万氏指的是湿温病的主要特征,但对湿热病证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很切临床实用。
【中医治疗方案】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 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预后】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 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此条乃痉厥中之最重者,上为胸闷,下挟热利,斑疹痉厥,阴阳告困,独清阳明之热,阳明之液为急务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
经络 | 发热 | 便秘 | 脏腑 | 头痛
| 持续低烧 |恶寒 |痰湿体质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