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颌面畸形 ( dento-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 )
别名: 牙颌面畸形
解释 收起

概述: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均可造成口腔颌面部的畸形,其临床类型多样,治疗方法亦有所不同,牙颌面畸形(dento-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主要系指因颌骨生长 发育异常所引起的颌骨体积、形态,以及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其他骨骼之间的关系异常和随之伴发的 关系及口颌系统功能异常,外观则表现为颌面 形态异常。以研究和诊治牙颌面畸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称为正颌外科学(orthognathic surgery),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它集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美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围手术学、 感染防治学和麻醉学等有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和新技术为一体,特别是采用现代外科手术与口腔正畸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并应用新型专用手术器械,矫治通常用单独的正畸治疗或手术治疗均难达到满意效果的骨性牙颌面畸形。70年代以来,围绕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开展的一系列日益深入的生物学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使牙领面畸形的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取得了形态、功能、美貌俱佳的满意效果,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理论与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与应用相结合,进展快速,成果显著的一个新领域。牙颌面畸形的外科治疗,在国外,过去常用的名称为surgical orthodontics(直译为外科正牙,意译为外科正畸),或orthodontic surgery(直译为正牙外科,意译为正畸外科),二者虽与orthognathic surgery(正颌外科)的含义基本相同,但鉴于骨性牙颌面畸形的病变基础是颌骨的异常并由此导致牙 及面型异常,矫治的内容包括牙、 、颌、面的异常,而重点在颌骨(含牙槽骨)的异常。因此,在学科命名上,目前国内外均普遍采用了orthognathic surgery,即—正颌外科学―,它包含了术前后的正畸治疗与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治疗牙颌面畸形的完整概念。     早在1728年,Fanchard即试用牙钳一次矫正个别牙的错位,但往往造成 牙髓坏死,甚至患牙松动脱落。1893年,Cunninghan提出将错位牙的近远中牙槽骨间隔切开,形成一个包括错位牙及牙槽骨在内的复合体,再行移动,以矫正错位牙并保持牙髓活力改进方法,其后虽有一些在此基础上的改进技术,但效果均不满意。采用骨切开术矫治骨性牙颌面畸形系Hullihen于1848年创用,并于1849年首见报道。患者为一妇女,因幼年时面颈部 烧伤后瘢痕挛缩,致颏颈粘连,引起下唇外考,继发下颌前部前突伴开 畸形。经双侧楔状切除前 磨牙区的牙槽骨,再于下前牙根尖下行骨切开后,将前牙区骨块后移,从而矫正了下颌前部前突与开 畸形。其后,Blair(1887)及其他外科医师虽亦进行了矫正颌骨畸形的手术尝试,但均未能有把握地达到预期目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矫正骨性牙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并以矫治下颌骨前突畸形为重点,从下颌髁状突、下颌支到下颌体部的手术设计和方法均有不断改进。如以Jabouly(1895),Dufourmental(1921)为代表的下颌髁状突切除和以Kostecha等为代表的下颌髁状突骨切开术;以Lane(1905)、Blair(1908)为代表的经口外下颌支水平骨切开术(矫正 下颌后缩畸形),及Babcock(1908),Ragnell(1938)用同法矫正下颌骨前突畸形,Limberg(1923)则用类似方法矫正偏侧开 畸形。Blair(1896),Von-Eiselsberg(1906),Harsha(1912),Picher(1918)则开始和发展了经口外途径的下颌骨体部骨切开或骨切除术。Dingmann(1944)后改进为下颌体部两期手术,即先经口内途径行牙槽突部骨切开术,愈合后,再经口外途径完成下颌骨体部骨切开后退术。其后Thoma(1945)等又不断地进行了改进。     由于上颌骨局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故采用外科手术矫治上颌骨 发育畸形的尝试起步较晚,发展缓慢。Wassmuuned(1927)采用沿Le Fort?型 骨折线切开上颌骨壁,但不分离耄上颌连结部,而辅以术后弹力牵引前移上颌的方法,揭开了外科矫治上颌骨 发育畸形的新篇章。此后,虽有Schuchardt(1942)等的改进术式,但均无突破性进展,且因并发症较多,又难建立功能性的牙颌关系,致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及至本世纪50年代,随着麻醉学、基础外科学、头颈部外科应用解剖学以及专用手术器械的创用和抗菌药物的更新,使牙颌面畸形的外科矫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4年Caldwell与Letterman创用经口外行下颌支垂直切开并去除远心骨段(即带有牙列的骨段)下颌支部的骨外板,再后退下颌,使去骨外板区与近心骨段(即与髁突相连的骨段)的下颌支重叠固定,以矫正下颌前突。1956年Robinson改进了经口外下颌支垂直骨切开后退术,使下颌前突的外科矫治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其后,Trauner与Ob-wegeser于1957年首次报道并由Dal Pont(1961)改进的经口内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使下颌前突(发育过度)和后缩(发育不足)的外科矫治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该术式的基本设计为基础,经过不断改进,沿用至今。     本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于Bell及其后的研究者们在颌骨及颌周组织血供的应用解剖,以及上、下颌骨(含牙槽骨)各型骨切开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奠定了现代正颌外科的生物学基础,为现代正颌外科手术赖以实现的各型牙-骨-黏骨膜复合组织的带蒂易位移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成功的保证。近代,由于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正畸相结合,使 牙颌面畸形的治疗真正进入了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新时期。本世纪90年代开始,将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的理论和技术试用于矫治某些类型的牙颌面畸形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992年McCarthy等首次报告利用牵张成骨术通过延长患侧下颌骨成功的矫治了 下颌后缩的病例,此后,利用牵张成骨术矫治牙颌面畸形的研究和 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牵张成骨术与正颌外科手术的结合,正在把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的现代正颌外科虽起步较晚,但通过全国同道的共同努力,正颌外科学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在我国形成,并在现代水平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