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due to adhesions)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 粘连性肠梗阻(intestinal obostruction due to adhisions)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肠梗阻,较为常见,占肠梗阻的20%~40%,以手术后所致为最多。
【病因】 肠粘连和腹腔内粘连带形成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较少见,可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后天性者多见,常由于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为最多。肠粘连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引起肠梗阻。常见的如因肠袢间紧密粘连成团或固定于腹壁,使肠腔变窄或影响了肠管的蠕动和扩张;肠管因粘连牵扯扭折成锐角;粘连带压迫肠管(图38-1);肠袢套入粘连带构成的环孔;或因肠袢以粘连处为支点发生扭转等。在上述病变基础上,肠道功能紊乱、暴饮暴食、突然改变体位等,往往是引起梗阻的诱因。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小肠肠梗阻症状和多次急性发作者多为广泛粘连引起的梗阻;长期无症状,突然出现急性梗阻症状,肠梗阻。手术后近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应与手术后肠麻痹恢复期的肠蠕动功能失调相鉴别,后者多发生在手术后3~4日,当自肛门排气排便后,症状便自行消失。
及时、正确治疗腹腔炎症对防止粘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腹腔手术止血不彻底而形成的血肿,肠管暴露在腹腔外过久或纱布敷料长时间覆盖接触损伤浆膜,手套上未洗净的滑石粉等异物带入腹腔,腹膜撕裂、缺损,大块组织结扎,腹腔引流物的放置,腹腔或腹壁切口感染等,都是促成粘连的医源性因素,应予防止。此外,术后早期活动和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则有利于防止粘连的形成。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还可能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又如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除新形成的纤维素性粘连以外,与术后早期腹腔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按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 ①粘连带和小片粘连可施行简单的切断和分离。 ②广泛粘连不易分离,且容易损伤肠壁浆膜和引起渗血或肠梗阻,可采用小肠插管内固定排列术,即经胃造瘘插入带气囊双腔管,将其远端插至回肠末端,然后将小肠顺序折叠排列,借肠梗阻可多处发生,手术中应予注意。
一、患者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的病史。 二、暴饮暴食后突然发生腹痛、腹痛一般在暴食后4~5小时突然发生,为阵发性绞痛,或呈持续性而有阵发性加剧。腹胀和肠型。一般病例无腹肌紧张,但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绞窄性病例可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压痛,在多数病人可听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在绞痛发作时肠梗阻导致肠坏死的表现。病人有脱水征,晚期病例可有毒血症和休克症状。 四、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氯化物、钠、钾降低。CO2结合力降低,非蛋白氮增高。尿量减少,可有蛋白和管型出现。 五、有站立位腹部x线平片检查,表现肠管扩大、充气,并有阶梯状液体平面。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 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进食无不良反应。或经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二、好转标准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书名:外科学(第七版)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吴在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出血 | 休克 | 水肿
| 便秘 |蛔虫性肠梗阻 |排便障碍 |气过水声 |烧伤后恶心与呕吐 |胃重复畸形 |小肠扩张充气 |血运障碍 |幽门狭窄 |孕妇非妊娠原因的腹痛 |直肠重复畸形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