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染菌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或呼吸道而受感染。临床主要特征是发热、严重毒血症、淋巴结肿大,肺炎及出血倾向。按病变部位及病理变化不同,临床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此外还有脑膜型、眼型、皮肤型及肠型鼠疫等。本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引起大流行,属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我国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区)、216个县(市、旗),有些地区动物鼠疫仍不断发生。人间鼠疫分布在青海、西藏、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六个省区。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常重要。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发病前10日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接触过疫源动物、动物制品或鼠疫病人,或进过鼠疫实验室及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起病急骤,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并有急性淋巴结炎,局部剧烈疼痛以至采取强迫体位;或有咳嗽、胸痛、咳血性痰及呼吸困难等表现。
(二)查体要点
局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甚至化脓、破溃。高热、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等。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染菌的鼠蚤为媒介,经皮肤传入至淋巴结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
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 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间主要通过带菌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之首。它在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末有过3次世界性大流行,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仍然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有过鼠疫流行。我国从50年代开始,也开展过大规模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根除和防治工作,使人间疫情得以控制,但是近年来由于它的自然疫源性,在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又相继发现了新的鼠疫动物病活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予足够重视。
病原学
鼠疫耶尔森菌亦称鼠疫杆菌,为两端钝圆,两极浓染椭圆形小杆菌。长1~1.51μm,宽约0.5~0.7μm,革兰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芽胞,不活动,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8~30℃,培养基的最适酸碱度为pH6.9~7.2,通常需24小时便可形成典型的灰白或淡青色半透明中间隆起的小菌落。
本菌的抗原成分:
① 荚膜FI (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 有白细胞吞噬作用, 可用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检测;
② 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两种毒素,一种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种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该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苯酚、5%甲酚皂,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但在潮湿、低温与有机物内存活时间则较久,在痰和脓液中可存活10~20天,在蚤粪中可存活1个月,在尸体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啮齿动物之间,通过媒介跳蚤可以传播到人类而引起人间鼠疫,鼠疫能不能在人间造成大流行,主要取决于对首发病例的准确诊断。根据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鼠疫是首位烈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本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有高热寒战,剧烈头痛,意识模糊,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出血性皮疹。临床类型因病变部位和病理改变不同有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本病的治疗是就地隔离治疗,首选链霉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