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颜面部以口角、眼角连线分为3等份,其中面中1/3为口角连线以上,眼角连线以下的颜面部。而面中份 骨折所指的部位,范围略有扩展,常包括眼角水平面稍上方的眶内壁、筛骨和眶外壁等整个眶部。 面中份骨骼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复杂。骨块多扁平不规则,骨块间相互交错、嵌接,且与口腔、鼻腔、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多个窦腔相邻接。面中份 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常累及多个骨块和多个解剖部位。 骨折线多不规则,且多伴有邻近窦腔骨壁破坏,给骨块的复位和固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骨折后常常有不同程度的错位愈合,是 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一大难点。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较为保守的方法,进行颅颌牵引复位和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比较注重咬合关系的恢复,忽视了面骨的解剖形态的复位,未能恢复面中份骨骼结构的完整性和较精确的位置,常常给病人遗留一些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后遗症,如:面部不对称畸形、 复视等,常需进行二期手术,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近年来,随着对颌面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重新认识, 骨折移位造成的面部畸形问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随着 骨折治疗中新的手术术式、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特别是冠状切口的应用,可以较好地显露眶周、筛窦、颧弓、颧骨 骨折块,再辅以上颌前庭沟切口,基本上能暴露面中份的所有结构,为面中份多发性 骨折的复位、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手术 视野,为直视下进行 骨折块的精细拼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解剖复位成为可能。金属微型夹板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使复位后骨块的稳定性明显优于非坚固内固定,很少发生 骨折块的再移位,保证了面部各骨块在正确的解剖位置上的愈合,大大减少了伤后的颌面部畸形和 复视等后遗症。 随着内固定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内固定装置的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及内固定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坚强内固定在 颌面部骨折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使传统的 骨折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切开复位,微型夹板坚强内固定,使面骨的框架得以精确的重建,在恢复面部外表上较传统的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面中部骨骼的解剖 面中部骨骼由上颌骨、颧骨、鼻骨、筛骨、泪骨、蝶骨、颞骨、腭骨、犁骨等诸骨构成。形态及边界均不规则,相互嵌合,大量的骨缝成为抵抗外力的薄弱环节,为面中份 骨折的好发部位。 面中部的骨性支架主要由上颌骨、颧骨和鼻骨组成。上颌骨居中,左右各一,是构成面中1/3骨架的核心;颧骨、颧弓是面部较为突出的部位,在形成和维持面部外形轮廓上起着重要作用;鼻骨塌陷也会引起容貌的明显改变。上颌骨眶突与颧骨眶突以眶下管为界,大约各占眶底的1/2,颧骨眶突除构成眶底外1/2,还构成眶外侧壁下1/2。如果上颌骨和颧骨 骨折后移位,可能造成眶内眼球的移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 复视。 面中份骨骼在结构上相当薄弱。在上颌骨内还含有上颌窦,骨块大都菲薄,最薄部位可透光,约1mm,见于上颌窦壁和眶底以及眶内外侧壁,是面中份骨骼的薄弱部位和 骨折好发部位。 面中份骨骼在结构上的稳定性主要依赖骨皮质的局部增厚,构成拱形支柱式结构,或称之为—支撑柱―(supporting pillars and buttresses),包括垂直向和水平向支柱。垂直向支撑柱由鼻额柱、颧颌柱(起自眶外缘,向下止于颧上颌隆凸、颧牙槽嵴)、耄颌柱构成,在面中部的前内部、侧部和后内部,将面中部与颅底相连,以维持纵向结构的稳定。水平向支柱则由眶上缘、眶下缘、颧弓组成。这些呈弓形的支柱结构可以抵抗一定的外力而避免 骨折。这些支柱以及面中份诸多的窦腔和骨缝在面中份遭受轻度暴力时,可使外力得以分散消失,对外力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对面部以及相邻的颅脑等重要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当遭遇较大暴力时,各骨缝和窦腔成为薄弱区,常造成面中份多发性 骨折。支撑柱 骨折后,上颌骨、颧骨失去了支撑,可能出现垂直向和前后向的移位。导致面部轮廓改变、面形对称性改变、面中份增宽等。面中份 骨折的治疗关键,是对这些支柱结构的恢复和重建,尽可能进行准确的解剖复位。由于大部分面中份骨骼菲薄,面中份 骨折复位后微型夹板的内固定必须固定在这些支柱部位,方能有足够的固位力,保证和维持骨块的稳定性。 2.面中份 骨折的特点 (1)常见多发性 骨折:面中部骨骼众多,各骨块之间相互交错,嵌接点多,如位于面中份中心位置的上颌骨,有一体四突,其中额突、颧突、腭突,分别与额骨、颧骨、鼻骨、梨骨、筛骨、泪骨、蝶骨和腭骨相连。颧骨也有4个突起,其上颌突、眶突、额突、颞突分别与上颌骨、蝶骨大耄、额骨和颞骨颧突相接。当面中部受到较大暴力时,暴力沿这些突起传递到邻近骨骼,引起相连诸骨同时 骨折。 (2)常伴 颅脑损伤:面中部骨骼与颅骨及颅脑紧邻,外力易传导到相邻的颅底,引起 颅底骨折,脑膜破裂,出现 脑脊液鼻漏和脑脊液耳漏,甚至更严重的脑组织损伤。严重的 颅脑损伤可引起伤者 意识障碍,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损伤后可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生命体征不平稳。不能耐受伤后治疗中必需的麻醉和手术操作,是面中部 骨折后迟迟不能复位和固定的最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颅脑外科的迅速发展,颌面外科医师对颅脑伤知识的进一步了解,麻醉技术和监护手段的不断更新,伴发颅内损伤的面中部 骨折伤员,伤后早期行 骨折复位固定的禁忌逐渐开放。有的学者认为:如果颅内压维持在25mmHg以内,颅脑伤员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麻醉并不增加并发症。合并较严重颅脑伤的病人,面中份 骨折的治疗常可以和开颅探查同时进行,这样既可以赢得治疗时机又可避免病人再次手术的痛苦和风险。 (3)对 骨折线及骨块移位程度的评判较困难:由于面中份骨骼结构复杂,形态不规则,腔窦多,且有颅底、颈椎等重叠,X线片各结构重叠多,使传统的X线摄片对面中部 骨折的诊断,特别是在 骨折线走行方向、 骨折片的移位情况的诊断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要明确诊断还必须结合临床检查和具备相当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三维CT的出现,为 骨折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三维CT、是将所摄平面,经计算机处理,可将任意部位形成三维立体图像。避免了各骨骼结构之间的重叠,也能清晰显示各结构、 骨折片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三维CT不但对 骨折类型的判定,而且对骨三维结构的改变,以及骨缺损部位和量的评估均极有帮助。在有三维CT的医院,面中份 骨折的诊断应首选三维CT。清晰的立体图像不但能使诊断准确性大大提高,而且,它对制订手术方案及疗效评价均极有帮助,是传统的 颌面部骨折诊断的一个飞跃。 (4)血运丰富, 骨折愈合较快:面中份诸骨血供丰富,组织愈合快。一般情况下3周左右即形成纤维愈合。如不及早复位,很快会发生错位愈合,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于面中份 骨折,在全身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应尽早地予以精确的复位和固定。对全身状况不稳定,伴有 颅脑损伤或其他严重合并伤的病人,应尽可能抓紧时间,创造条件,使全身状况早日改善,尽可能在伤后1v2周内使伤员过渡到稳定期,能耐受麻醉和手术操作,在纤维愈合前进行 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上颌骨是面中部的重要骨骼,内有上颌窦,结构较薄弱,受损伤后易于发生 骨折。但因其位置居中,四周有其它的颅、面骨,对上颌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上 颌骨骨折发生率比下颌骨少得多。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平、战时上 颌骨骨折的发生率占颌面骨损伤总数的15%v27%。 3.上 颌骨骨折的类型 法国学者Le Fort根据上颌骨骨骼结构与邻近骨的联合,及其对生物力学的反应,认为上颌骨存在的几条薄弱线,是上颌骨遭受外力后容易 骨折的部位。根据这几条常见的 骨折线,将 骨折线分为?、?、?型 骨折,是目前上 颌骨骨折最常采用的分类法。 Le Fort?型 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 骨折或水平 骨折。 骨折沿上颌骨下薄弱线,在梨状孔平面,水平向后,沿上颌牙槽突与上颌窦交界处,在牙根的上方,延伸至上颌耄突,造成牙槽突、腭骨、上颌结节以下的整块 骨折(图1)。 骨折块仅借助口腔、鼻腔及上颌窦的黏骨膜与周围骨相连,摇动上颌牙,整个牙弓及 骨折块随之移动。 Le Fort?型 骨折:又称上颌骨中位 骨折或椎形 骨折。 骨折沿上颌骨中薄弱线,从鼻额缝横过鼻梁、泪管、眶底至颧颌缝,沿颧颌缝斜向下外,达颧牙槽嵴,再沿上颌骨侧壁折向后,到达耄腭窝(图2)。 Le Fort?型 骨折:又称上颌骨高位 骨折。 骨折沿上薄弱线,从鼻额缝,水平向后,沿眶内侧壁、额骨与筛骨之间的骨缝,眶外壁的颧额缝,向内后沿眶下裂达耄腭窝顶部、耄突根部。造成面中1/3与颅底完全分离(又称颅面分离,图3)。分离的骨块包括内上方的鼻骨,外上方的颧骨与上颌骨连成一整体,仅靠软组织悬吊与颅底相连,面中份骨骼有很大的活动度。 上述 骨折线和 骨折类型是上颌骨遭受外力后较常见的几种典型 骨折。它们可以是单侧上 颌骨骨折。也可能是双侧同时 骨折,两侧的 骨折线可能不完全对称,在走行上略有差别,甚至可能是两侧分别为不同类型的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