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暴露寒冷环境时间持久、局部环境潮湿、全身抵抗力下降、机体创伤或
出血、受冻者长期静止不动、酗酒后由于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加速等因素可促进寒冷对机体的损伤。此外、由于耉人和幼儿热调节反应能力较差所以易患此病。
局部
皮肤受环境刺激后,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组织缺血。温度继续降低,组织冻结,快速冻结形成细胞内冰晶,缓慢冻结形成细胞间隙冰晶。由于冰晶形成,使细胞内外微环境改变,细胞
脱水,细胞内电解质酶、糖等浓度升高。脱离冷冻,在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淤积,渗出液增加,形成
水肿。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导致
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使组织更加缺血,甚至导致组织坏死。同时,由于组织代谢增高,需氧量增加,更易引起组织细胞的
变性、坏死。因此,
冻伤的程度和范围需经数天观察后方可。
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不同组织对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认为,神经、血管和
肌肉最敏感,
皮肤、肌膜、结缔组织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强。
【病因】
病因:引起
冻伤的主要病因是人体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