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基因研究的成果为揭示本病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正常人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钠通道蛋白由Ω、?、γ 三种亚基构成。由于基因突变,患者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通道蛋白的富含脯氨酸的?亚单位及γ亚单位在与细胞骨架蛋白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构象改变,使通道蛋
白发生构象性活化,导致Na
的再吸收显著增加,血容量扩张。同时该通道蛋白又缺乏降调节(down regulation)作用,相应地对低肾素性
高血压也缺乏降调节。由于持久性的Na
再吸收增加导致排K
、泌H
增多,产生
高血压、低血钾、碱
中毒以及低肾素性低醛固酮血症。
另外,在钠通道蛋白的活性调节中,通道蛋白的多形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据Braro等人观察,限制钠盐可使皮质酮分泌增加,而醛固酮仍低于正常,提示由皮质酮向醛固酮合成可能有阻滞。现认为
利德尔综合征可能反映全身钠转运异常,Helbook和Reynolds发现患者红细胞钠内流增加,导致细胞内高压。给患者氨苯蝶啶同时限制钠摄入,结果红细胞对钠的吸收减少,细胞内钠浓度减低。但尽管细胞内钠浓度正常,红细胞离子流入和溢出分数仍增加,将红细胞放在肾素-醛固酮含量都正常的血浆中孵育亦不能改变此结果。患者的唾液和汗液钠钾比例增高,故认为肾小管细胞亦有这种变化,即细胞内高钠刺激远曲小管泌钾和保钠,钠潴留又抑制了肾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从而引起本病一系列症状的发生。
【病因】
病因:本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肾小球集合管对钠重吸收增加,排K
泌H
增多致全身性遗传性钠转运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