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为常见精神障碍之一。临床表现为在病程中兼有躁狂和抑郁发作。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只要有符合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即可诊断为双相障碍。符合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的反复发作,或与符合诊断标准的抑郁交替发作。具有遗传倾向。发病年龄多在20岁左右,但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1.躁狂发作 (1)情绪高涨和/(或)躁狂的核心症状。情绪高涨表现为心情显著愉快,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得意洋洋, 自负。也可以躁狂发作其临床表现与躁狂发作相同,但程度较轻。 3.躁狂和抑郁症状混合存在,或两组症状在数小时内迅速交替,在病程中两者症状均很突出。
1.必须符合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 2.严重程度特点躁狂、抑郁发作及混合性发作均可能使患者感到痛苦,或使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损害,但轻躁狂发作时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害或程度很轻。 3.病程特点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至少持续存在2周以上。 双相障碍病程特点为当前发作符合躁狂(轻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而过去有另一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两相常为反复交替或循环发作。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自发或由抗抑郁剂诱发快速循环病程,表现为在12个月内有4次以上发作。 4.鉴别诊断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系统的现病史及过去有关心境障碍发作史及精神检查。本障碍目前尚无肯定的生物学指标协助诊断。要注意与心境障碍相鉴别。另外,要与躯体疾病、药物或物质依赖所致躁狂发作鉴别,同时注意与双相障碍共病的物质依赖或躯体疾病的存在。因此,对患者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特殊检查。
治疗原则及方案 1.治疗原则 (1)总体治疗观念:双相障碍的自然病程多变,而治疗干预不当又会发生转相、促使发作变频及转为快速循环病程,使疾病恶化,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及影响预后。因此,要克服在躁狂发作时只考虑控制躁狂、抑郁发作时只着眼控制抑郁的孤立治疗行为,树立把双相障碍视为一总体来制订治疗策略。 (2)综合治疗原则:双相障碍应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电抽搐治疗(必要时)、电抽搐治疗。 (2)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原则上慎用抗抑郁剂。必要时可在足够治疗剂量的电抽搐治疗。对抗抑郁剂效果不好者可加用增效剂。抑郁缓解后继续用原电抽搐治疗适用于抑郁发作时出现严重自杀意念和企图者,及拒食、木僵状态者,也用于严重躁狂,或双相障碍经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者,或快速循环反复发作不能控制的患者。 3.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防止复发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均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有条件时可给予认知心理治疗应根据情况贯穿于长期治疗的不同阶段。在维持治疗期应重视家庭心理治疗。
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行为治疗 | 神经系统 | 危机干预 | 抽搐 | 眩晕 | 头痛
| β-半乳糖苷酶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