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嗜铬细胞瘤 ( pediatric pheochromocytoma )
别名: 小儿嗜铬细胞瘤;pediatric chromophile tumor;pheochromocytoma of children;pediatric chromaffin-cell tumor;pediatric chromaffinoma;pediatric medullary chromaffinoma;pediatric medullosuprarenoma;pediatric phaeochromocytoma;小儿副神经节瘤;小儿肾上腺髓质瘤;小儿嗜铬母
解释 收起

概述: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发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故可发生自颈交感神经链至盆腔的部位。这些细胞产生血管活性的胺类。肾上腺素仅产生于肾上腺髓质及主动脉旁体(organs of Zuckerkandl)的 肿瘤,而正肾上腺素产生于交感神经链的 肿瘤。绝大多数小儿的 嗜铬细胞瘤手术时约为4v6cm,切面呈棕黄至浅褐色,被受压的正常肾上腺组织完整包绕,有 出血或囊性坏死区。镜下检查很难鉴别为良性或恶性,主要根据临床,如有复发或转移,则认为是恶性。在小儿很少是恶性,但较成人更多见肾上腺外病变,约占30%,常见部位是主动脉分叉部及主动脉旁体。术中及术后即刻死亡多由于未发现有第2个 肿瘤。在 小儿嗜铬细胞瘤另一特点是,有更多家族遗传及并发多发内分泌 肿瘤。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