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支链氨基酸在氨基转移后所形成的Ω-支链酮酸(KIC、KMV、KIV)必须由线粒体中的支链Ω-酮酸脱氢酶进一步催化脱羧,该酶是一个复合酶系统(BCKAD complex),由脱羧酶(E
1,包括E
1Ω、E
1?两个亚单位)、二氢硫辛酰胺酰基转移酶(dihydrolipoyltransacetylase,E
2)和二氢硫辛酰胺酰基脱氢酶(dihydrolipoyldehydrogenase,E
3)等4部分组成,它们的编码基因分别位于19q13.1-q13.2、6p21-p22、1p2l-31和7q3l;其中E
3还是人体内丙酮酸脱氢酶和Ω-酮戊二酸脱氢酶的组成部分。这一酶系统还需焦磷酸硫胺作为辅酶参与作用。任一上列基因的突变均会导致这一酶复合体的缺陷,造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槭糖尿症。
分支酮酸脱羟酶缺陷致使其相应酮酸不能进行氧化脱羧,滞留体内,并随尿排出,产生特殊气味。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使患儿
神经系统中支链氨基酸增高;谷氨酸、谷氨酰胺和γ-氨基丁酸等明显下降;髓质脂类如脑苷脂、蛋白脂质和硫酸脑苷脂等不足。据认为,分支氨基酸及酮酸衍生物在体内蓄积对脑有毒性作用,如抑制髓鞘生成、干扰脑内蛋白合成、抑制神经递质功能和酶的活性等,使发育中的脑组织受到严重损伤。除典型遗传缺陷外尚有3种变异型。造成的患儿脑白质发生海绵状变化和髓鞘形成障碍,以大脑半球、
胼胝体、齿状核周围和锥体束等处最为显著;由于急性代谢紊乱导致死亡的患儿大都有
脑水肿发生。
【病因】
病因: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支酮酸脱羟酶缺陷致使分支氨基酸分解代谢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