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CRG与
骨巨细胞瘤(GCT) 曾有人认为GCRG是GCT的不同表现形式,近年来通过DNA研究发现,GCT的巨细胞呈明显异质性,支持GCT为低度
恶性肿瘤,除组织学已够
肉瘤标准的划入恶性
骨巨细胞瘤外,?、?级区分已无意义,应分别属于潜在恶性和低度
恶性肿瘤,GCT的复发率为30%v50%,恶变率为5%v10%。由于GCRG与GCT之间临床和组织学特点有重叠,单靠组织学来鉴别很困难,应结合临床特点,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学分析,对治疗的反应来鉴别。
①发病年龄:GCRG好发于20v40岁,而GCT好发于60v80岁,很少发生在20岁以前。
②发生部位:GCRG好发于下颌骨、上颌骨,其他部位少见,GCT好发于长骨,也有发生于颅骨的报道,但通过回顾复习,许多颅骨GCT的诊断不能成立;
③临床表现:GCRG与GCT的鉴别要点在于对治疗的反应,GCRG术后复发率低,无恶变转移;GCT易复发,并有恶变、转移的报道;
④影像学:在影像学方面GCRG与GCT难以区分;
⑤病理组织学:GCRG巨细胞较小,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纤维化明显,有大量梭形成纤维细胞,有较多炎性
单核细胞,常有类骨质或新骨形成。约75%有
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GCT为
肿瘤,巨细胞核较多,且巨细胞大小一致,分布较均匀,炎性成分少或没有,有坏死病灶存在者约占3%,且有较高的丝分裂像。GCGR与GCT两种病变之间有重叠表现,有时难以区分。
2.GCRG与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ABC与GCRG病理改变相似,也是对骨内
出血的非
肿瘤性修复过程,而且发病年龄相似。ABC的病因可能与外伤或前期有GCT成骨纤维发生结构不良等病变有关。ABC好发于长骨和胸椎,面骨少见,常有较大
出血池,周围有扁平梭形细胞,在囊性包块中多核细胞分布规划,常有固定比例。
MRI检查ABC:T1、T2加权均为高信号影像,而GCRG为低信号影像。
3.GCRG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性
棕色瘤 通过检血测血或尿中的钙、磷、肾原性cAMP、
甲状旁腺激素、磷酸盐水清除率、磷酸钾以及
尿羟脯氨酸水平可以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