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处理】
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 其生存率在5%~60%之间。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一)识别心脏骤停当患者意外发生意识丧失时,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观察皮肤颜色,有无呼吸运动,可以拍打或摇动患者,并大声问“你还好吗?”。如判断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并以最短时间判断有无脉搏(10秒钟内完成)。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
(二)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急救医疗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EMS)。
(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其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被简称为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三步曲。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在患者的一侧进行复苏。
1.开通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 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 以通畅气道。应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 患者义齿松动应取下。
2.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首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续吹气时间1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无论是否有胸廓起伏, 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胸外按压。胸廓起伏(图3-4-1)。施救者实施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O:2,交替进行。上述通气方式只是临时性抢救措施,应争取马上气管内插管, 以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低氧血症。
3.胸外按压 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压时, 血流产生的原理比较复杂, 主要是基于胸泵机制和心泵机制。通过胸外按压可以使胸内压力升高和直接按压心脏而维持一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 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人工胸外按压时, 患者应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救助者跪在其旁。若胸外按压在床上进行, 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胸外按压的部位是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用一只手掌根部放在
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 另一手平行重叠压在手背上,保证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保证手掌用力在胸骨上,避免发生
胸廓恢复原来位置,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图3-4-2)。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
胸壁,按压频率为100次/分。在胸外按压中应努力减少中断, 尽量不超过1O秒钟,除外一些特殊操作,如建立人工气道或者进行除颤。
胸外按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
脉搏气管插管,充分通气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予吸入氧浓度100%。院外患者通常用面罩、简易球囊维持通气, 医院内的患者常用呼吸机, 潮气量为6~7ml/kg或500~600ml, 然后根据
胸壁,或者左电极放在标准位置,其他电极放在左右背部上方。如采用双向波
电除颤可以选择15O~200J,如使用单项波
电除颤应选择360J。一次电击无效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5个周期的CRP后(约2分钟)再次分析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表3-4-1)。
心脏骤停后
气管给予。
气管内给药,2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心脏停搏或慢性无脉性电活动患者,考虑
气胸、药物过量、低体温及高钾血症等, 并给予相应治疗。
经过心肺复苏使心脏节律恢复后,应着重维持稳定的心电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血压、心脏指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
血压的稳定。
③ 防治
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
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性应用抗
血压,则易发生
机械通气伴有
意识障碍患者, 应该留置胃管,并尽早地应用
胃肠道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