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引起的皮肤、黏膜以及内脏器官的感染。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和真菌毒性。念珠菌属中主要致病的是白色念珠菌。机体的抵抗力则与皮肤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下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内分泌紊乱以及原发和继发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感染的部位分为浅部(皮肤、黏膜)和深部(内脏)念珠菌病。
【临床要点】 ①机会性致病,白色念珠菌大多通过皮肤、黏膜损伤处感染人体。 ②黏膜感染的典型病例为婴儿鹅口疮、孕妇假膜性阴道炎、食管念珠菌病等。 ③播散性念珠菌病常发生于身体衰弱、免疫缺陷患者,多累及肺和肾,也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 ④念珠菌培养阳性,但应排除来自呼吸道、消化道内正常寄生念珠菌的可能性。
【病理变化】 1.肉眼病变 ①黏膜病变常为斑片状灰白色假膜。 ②在肺和实质性器官内可形成团块状病灶。 2.光镜病变 ①黏膜表面假膜由大量菌丝、坏死组织碎屑和中性粒细胞构成。 ②在心内膜形成含有念珠菌的赘生物。 ③内脏病变主要是小脓肿和肉芽肿形成。 ④病变组织中检见念珠菌孢子和假菌丝是病理确诊的依据。 ⑤孢子属酵母型芽生孢子,呈卵圆形,直径2~6μm,有时呈管状。假菌丝由管状孢子串连而成,细长、一端常连接芽孢,形如火柴棍。HE染色切片中的菌丝色淡,需仔细观察才能检见。
【特殊检查】 念珠菌呈PAS染色阳性。
【病理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病因引起的假膜性炎症和肉芽肿性炎症鉴别。
一、皮肤皮肤黏膜皮肤、甲、黏膜的念珠菌皮肤念珠菌病。 1.多累及免疫力低下的婴儿或儿童。 2.好发于头皮、面、甲沟等部位。 3.皮损表现为丘疹、结节、脓疱、念珠菌病 (一)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以鹅口疮(thrush)最常见。 1.多累及老人、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HIV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1.多见于育龄妇女。多经性接触传染。 2.白带较多,呈豆腐渣样、凝乳状或水样,有腥臭味。 3.外阴剧烈瘙痒。 (三)念珠菌性念珠菌病 (一)消化道念珠菌病 1.好发于食管和肠道。常继发口腔念珠菌病。 2.食管炎表现为黏膜白色假膜,表浅溃疡,黏膜粗糙增厚。有念珠菌病 1.多为继发口腔感染或血行感染。 2.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 3.抗生素治疗无效。 (三)念珠菌性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液浑浊有絮状物。 (四)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常由白色念珠菌以外的念珠菌引起,类似亚急性心内膜炎表现。 (五)念珠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与脑膜炎相同。 (六)念珠菌性败血症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临床表现与败血症相同。 四、真菌学检查 真菌镜检见出芽孢子和假菌丝;(血液、组织液、组织标本)真菌培养阳性。 五、组织病理检查找到孢子和假菌丝。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标准 (一)皮损愈合或消退。 (二)各种原发和继发症状消失。继发病变治愈。 (三)真菌检查阴性。 (四)无新发皮损以及复发表现。
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
缺铁性贫血 | 神经系统 | 尿路感染 | 败血症 | 糖尿病 | 肺炎
|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维生素K1 |冻干人血浆 |亚硫酸氢钠甲萘醌 |甲萘氢醌 |
| 凝血酶原时间 |复钙时间 |纤维蛋白原 |维生素K |凝血时间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