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支气管异物(foreign bodies in trachea and bronchi)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危重急诊,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窒息及一系列严重的心、肺并发病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对气管、支气管异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及科普教育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气管、支气管异物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内源性异物乃因呼吸道炎症发生的伪膜、干痂、脓痂或下呼吸道出血的血凝块等物形成,亦可为脱落的牙齿,呕吐物进入呼吸道而形成。外源性异物多为经口误吸入的各种物体,多见于婴幼儿,因为小儿有把小物体放入口中的习惯。加上磨牙未生长,咀嚼功能不够完善,情绪不稳,嬉笑哭闹无常,喉的保护功能不健全,易使口中异物吸入喉、气管、支气管中;老年人因咽反射迟钝,也常易于将口中物体如假牙等误吸入下呼吸道;另有少数成人喜在工作时将钉、针等含于口中,一不小心,也会吸入气管、支气管;昏迷、醉酒者,因呕吐而将呕吐物吸入也经常发生,甚至有发生窒息致死的报道。总之,一切经口吸入的异物,统称为外源性异物,在临床上大多数异物,均为外源性异物。
外源性异物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金属类,如图钉、钢珠、针头等;动物性,如肉骨、鱼刺、动物的外壳等;矿物化学性,如塑料、笔帽、假牙、玻璃碎片等;植物性,如各式瓜子、花生米、豆类、水果碎片、果核等。其中以植物性异物最常见,所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异物在气管、支气管的部位常与异物的大小、形状、轻重、异物吸入时人的体位及解剖因素关系密切,但多数异物随着咳嗽,在气管、支气管内可变动位置。一般来说,右侧支气管内异物常多于左侧,而塑料笔帽等较大异物,反而常嵌顿在左支气管内。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气管、支气管异物症状剧烈,刚吸入异物时可发生剧烈呛咳、憋气、作呕、痉挛性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所以临床上只要仔细询问均能问出异物吸入时,出现上述症状的病史,故而诊断并不困难。但也有种种原因,可能问不出上述病史。如患儿一个人玩耍时,不慎吸入异物,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不在身边,未观察到详细的发病情况。还有就是老人、邻居、年长儿童在喂小孩吃东西时,因哭、闹、嬉笑,患儿将异物吸入,出现呛咳等症状,但当事人怕承担责任,因而隐瞒病情。另有一部分家长的忽视,尽管患儿吸入异物时,家长可能全程在场,但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以为患儿不过“呛”了一下 不会有大的妨碍,以至于以后出现的反复咳嗽、呼吸困难还误以为是感冒、气管炎、哮喘等而误诊,所以对可疑病例要不厌其烦,详询病史,以求确诊。
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所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是连贯的,但为了叙述的方便及便于理解,可人为的将其症状分为4期(表67-1)。
植物性和动物性异物除因阻塞病变引起肺气肿、肺不张等并发症外,由于化学性刺激,变态反应及异物污染等因素,还可发生化脓性气管、支气管炎、吸入性肺炎或脓肿。矿物性和化学合成类异物尽管局部刺激较少,但长期未取出,也可引起致命的肺部病变。此外常见的并发病还有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心力衰竭、脓毒症及脑缺氧后遗症等。临床上根据并发症种类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发绀、高热、咳脓痰、心衰等症状。
(二)查体要点
除了阵发性咳嗽和呼吸困难症状外,根据缺氧的情况,患儿可出现烦躁、面色苍白或紫绀,安静时心率可达160次/分以上,呼吸急促,肝大、边缘钝,严重缺氧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如异物位于总气管内,患儿咳嗽时,因异物撞及声门下区,可闻拍击声,如用手置于颈部气管处,可扪及震动感。听诊时,如异物完全阻塞支气管,可出现患侧肺不张而呼吸音减弱;如异物不完全阻塞支气管,在支气管内呈呼气瓣状阻塞,吸气时,支气管扩张,呼气时,支气管收缩,致空气排出受阻,远端肺叶出现阻塞性肺气肿(图67-1),严重者可出现肺泡破裂,导致气胸、纵隔气肿、胸部叩诊时呈清音或浊音。异物较小尚能活动时,亦可不出现肺部病变。
亦有异物在支气管内停留数年而无明显症状,或由于多次出现肺部感染或肺不张而被怀疑结核、炎性感染,而在行支气管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异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