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只要有明确的畸形,就应手术。因3岁以前有假性
漏斗胸,很可能自行纠正,
漏斗胸手术以3v10岁最适宜,年龄越轻,手术范围越小,疗效也越好;而较大年龄的患儿术中往往须切除骨性
肋骨,且常需输血。
1.手术适应证 手术指征为:认定存在恒定的畸形(即婴幼儿应在用力呼气时有明确的畸形),
漏斗胸指数>0.2,合并有心肺功能障碍及精神负担较重者。
2.手术方法 有胸骨考转法和胸骨抬举法两大类。
①带上、下血管带蒂胸骨考转术:胸腹部正中
皮肤切口,女性患者可用
乳房下横切口。将两侧胸大肌分别向外侧游离,显露凹陷的胸骨和两侧畸形的
肋骨及肋软骨,并沿腹直肌外缘游离腹直肌至脐水平,腹直肌在肋软骨及剑突上的附着点需保留;切开肋弓下缘,用手指游离胸骨及两侧肋软骨内面的胸膜,直至凹陷畸形的外侧,自畸形肋软骨的两侧起始部切断第7肋至第3肋软骨及肋间肌,在第2肋间水平分离出两侧的
胸廓内动静脉,并向上下各游离出4v5cm,肋间血管忌用电凝止血。用线锯在此水平横断胸骨,使凹陷的胸骨和两侧肋软骨完全游离,然后将胸肌板及肋软骨带着
胸廓内动静脉及腹直肌均呈十字交叉状态。考转时注意保护
胸廓内动静脉,以免造成撕裂和内膜血栓,考转后的胸骨原来最凹陷处变成最突出的部分,可以适当加以修剪,使胸骨变平整,注意避免损伤
胸廓内血管。用不锈钢丝缝合胸骨横行断端,并用涤纶线缝合相应的每一根肋软骨断端及肋间肌,缝合时切除过长的肋软骨,使考转后的胸骨肋软骨板能够非常合适的固定在原来的位置,固定后在胸骨后放置闭式引流管,然后缝合胸大肌、
皮下组织和
皮肤。
本法术中不切断
胸廓内动静脉和腹直肌,胸骨的血液循环能够保持正常,确保了术后胸骨的正常成长发育,只要术中将
胸廓内动静脉充分游离4v5cm长度,手术考转时一般不会遇到任何困难,
胸廓内动静脉及腹直肌虽然呈十字形交叉,但动
脉搏动有力,静脉不会淤滞。手术后
胸壁稳定,无反常呼吸,患者可以早日下地活动,畸形纠正效果满意。个别患者术后2v3个月后出现上
胸部横断胸骨处轻度局限凹陷,有人主张用胸骨牵引架进行牵引,可以纠正上述缺陷。
②带腹直肌蒂胸骨考转术:此法与带上、下血管蒂胸骨考转术的不同在于本法切断
胸廓内动静脉,只保留腹直肌蒂作为血液供应的来源。手术操作与前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横断胸骨时先结扎切断
胸廓内动静脉,然后再横断胸骨,将胸骨及肋软肌板带着腹直肌蒂考转180°,修整变形的胸骨板后缝合固定在原来的位置。
③无蒂胸肌考转术(和田法):采用胸骨正中或双侧
乳腺下横切口,游离胸大肌和腹直肌,显露畸形的胸骨、肋软骨和
肋骨,从畸形开始凹陷的部位稍骨侧自肋弓开始向上依次切开两侧肋软骨骨膜,切断肋软骨,并将肋软骨和胸肌自骨膜内剥出,在胸骨向下凹陷的上一肋间处横断胸骨,完整并剪除可能附着的部分肋间肌和软组织等,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后,用钢丝将考转180°的胸骨板固定在胸骨柄处,剪除过长的肋软骨,然后用涤纶线缝合固定在相应的
肋骨部位,缝合
肌肉及
皮肤。
④胸骨考转加重叠术:部分患者上
胸部扁平或凹陷,手术中可以在胸骨板考转后,将胸骨上端的前面切成斜面状,插入胸骨柄前面的骨膜,使部分胸肌重叠,胸骨板向上移间,用钢丝将重叠的胸骨缝合固定,用涤纶线缝合肋软骨,部分过长的肋软骨也重叠缝合,这样术后的
胸廓外形纠正的更加满意。胸骨考转术比较适合于成年患者,因为成年胸骨抬高术等均难以整复。
不对称性
漏斗胸行胸骨颠倒考转术时,经剑突游离胸骨内侧面,在开始变形的肋软骨处游离切断,尽量保留周围附属组织、血管,用胸骨锯切断凹陷处的胸骨,连同肋软骨一起取出;清除胸骨软骨板上的软组织并将骨板修理平整后颠倒放回原处,胸骨用钢丝固定,肋软骨用涤纶线重叠缝合;胸骨后常规放置引流。
(2)胸骨抬举法:胸骨抬举术亦称Ravitch矫形术。使第2肋以下的胸骨能充分游离抬起,在开始凹陷的胸骨上部的后板作横行截骨,将自体楔形骨片嵌入后缝合固定;切断第2肋软骨时需沿前内后外的方向;两侧肋软骨的内侧端需与外侧端重叠缝合固定;近年来有些学者在Ravitch矫形术的原则上进行了改进,如胸骨前板横截、金属钛片加强内固定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此类手术须注意:对于10岁以下的小儿有时仅用胸肋抬举术即利用切除缩短的3v7
肋骨向上牵拉的合力,就能将凹陷的胸骨抬起。
①
肋骨成形术:单侧较深而不涉及胸骨的
漏斗胸,可以行
肋骨成形术。方法是从中线向患侧做一曲线切口,在肋软骨骨膜和
肋骨骨膜下解剖畸形的肋软骨和
肋骨,做多个横行切口纠正畸形后,将肋软骨向上拉向胸骨,用缝线将肋软骨缝在胸骨前面,然后缝合骨,用缝线将肋软骨缝在胸骨前面,然后缝合
皮肤,这种手术简单,适合于较轻的
漏斗胸。
②胸骨抬高术:是将畸形的全长肋软骨(第3v6肋软骨),自肋软骨骨膜下切除使胸骨自第2
肋骨以下完全游离,在胸骨的上端相当于第2
肋骨水平的胸骨后板作横行截骨,在截骨处嵌入肋软骨片,并缝合固定,这样就使胸骨抬起了。然后再将第2肋软骨由内前向外后斜行切断,将肋软骨的内侧端重叠在肋软骨的外侧端上缝合固定,即三点固定法,最后将肋间肌和腹直肌分别缝合在胸骨上,并缝合
皮肤。这种方法术后可能出现反常呼吸,可用金属针或金属板加强固定,可以避免术后反常呼吸及术后胸骨再度塌陷。此法的缺点是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固定金属材料。
③胸骨
肋骨抬高术:特别适用于肋软骨、
肋骨骨质都比较柔韧的较年轻的患者。取正中切口,显露凹陷的胸骨及肋软骨,在肋软骨骨膜下将
肋骨游离,在接近胸骨处切断第3v7肋软骨,并将各肋间肌向侧方切开,使
肋骨及肋软骨前端具有充分的游离性,将肋软骨腹面作多处横行楔状切除,使肋软骨向上抬起,恢复到正常的走行位置,剪除过长的肋软骨,用涤纶线将相应的肋软骨断端缝合,使
胸廓的前后径加大接近正常形态,两侧肋软骨向上牵拉的合力将凹陷的胸骨向上抬起,故称胸骨
肋骨抬高术。
有些症状不明显的患儿是因心理因素或美容因素而来就诊。除畸形较轻者外,应予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效果较好,3~4岁后即可手术矫治。手术原则:
①切断膈肌与胸骨、剑突的附着部分,充分游离胸骨和肋软骨背面;
②将所有下陷肋软骨与
肋骨、胸骨的连接处切断,过长者楔形切除一小段;
③在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平面横断,抬起下陷部分,矫正整个
胸廓畸形,并
胸廓内动静脉结扎切断,并切断腹直肌附着点,形成完全游离;后一种带蒂法系将胸骨带着左、右
胸廓内动、静脉和腹直肌或只带腹直肌蒂翻转
180°,使形成十字交叉状,再予合适的固定。带蒂法术后可维持胸骨正常血运,确保胸骨正常发育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