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在口腔癌中仅次于舌癌而居第2位,但近年来有逐年下降趋势。
牙龈癌(carcinoma of the gingiva1)是指发生于上下牙龈的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口腔癌之一。资料显示,牙龈癌在口腔癌中的构成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牙龈癌的发生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不良修复体有一定关系,有时亦伴有癌前病损存在(如白斑、红斑)。约2/3为病理分化I级的鳞癌
Ⅲ级鳞癌仅占2% 。牙龈癌可发生于唇颊侧牙龈黏膜,亦可发生于舌、腭侧牙龈黏膜。上下唇颊侧牙龈黏膜与颊黏膜毗邻,以唇颊沟为界;下颌舌侧牙龈黏膜与口底毗邻,以颌舌沟为界;上颌腭侧的牙龈则与腭黏膜相连续,临床无明确的解剖学分界,其范围迄今尚无定论。上颌牙龈的淋巴引流主要向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下颌牙龈则通过颌下、颏下再注入颈深上淋巴结。
诊断思路
1.好发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2~3:1。前磨牙区及磨牙区为好发部位,前牙区少见;下牙龈较上牙龈多见,约1.8:1。
2.牙龈癌患者主要表现为牙龈肿大、溃烂、出血、疼痛等症状。患者偶然发现牙龈肿物、出血、溃烂,源于龈乳头及龈缘区。
3.临床查体可见病变呈溃疡型或外生型,其中以溃疡型多见,溃疡表浅、色淡红,以后可出现增生。由于黏骨膜与牙槽突附着紧密,牙龈癌易早期侵犯牙槽骨,进而出现牙松动、脱落。牙龈癌常发生继发感染,触之易出血。牙龈癌可通过牙间隙向对侧牙龈蔓延,向外侧越过唇颊沟波及颊黏膜。向内侧分别波及口底及腭部,向上可破坏上颌窦底,向下可波及下颌骨,晚期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晚期牙龈癌波及两个以上解剖区域时,需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最先发病部位,作出正确的部位诊断。原发于上颌腭侧的牙龈癌晚期常波及腭部黏膜,由于其没有明确分界线很难决定原发于腭部或牙龈。
4.影像学检查明确颌骨破坏范围。X线片可出现压迫性吸收和虫蚀状不规则吸收两种情况,压迫性吸收多属于病理分化I级;虫蚀状吸收属于病理分化
Ⅱ级和
Ⅲ级。压迫吸收型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外生型,浸润破坏型在临床上则多见于溃疡型。
5.牙龈癌常出现颌下淋巴结转移,后期至颈深上群淋巴结,下前牙牙龈癌可出现颌下、颏下及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6.牙龈癌的诊断并不困难,活检确诊。早期牙龈癌易误诊为牙龈炎或牙周炎;晚期牙龈癌应与原发性上颌窦癌及下颌骨中央性癌相鉴别。
(1)牙龈慢性炎症:牙龈慢性炎症是牙龈的常见疾病,溃疡一般多发、浅表,有时表面有少许分泌物,内科治疗多有效。但长期的炎性溃疡可能引起癌变,对于发展迅速的牙龈溃疡,在溃疡基础上出现新生物,或拔牙后牙龈出现肿物均应尽早进行活检,以排除癌变可能。
(2)上颌窦癌:晚期上颌窦癌较难与上牙龈癌鉴别,上颌窦癌常先有鼻部症状,后出现牙槽部症状,X线片见上颌窦内占位性病变及广泛的骨质破坏,牙龈先出现肿胀,以后出现破溃,牙松动、脱落出现较早,且为多个牙齿受累(表22-1)。
(3)下颌骨中央性癌。下颌骨中央性癌常早期出现下唇麻木或疼痛症状;白骨髓腔内向骨皮质侵犯,发展迅速,牙齿松动、脱落,常为多个牙;肿胀是骨性膨胀,而不是软组织增生膨胀,肿瘤可自脱落牙的牙槽窝内向外突出生长,牙槽窝可见新生物或活检证实为癌;X线片显示破坏自下颌骨中央向四周蔓延,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