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征 ( collision injury of subacromion )
别名: 肩峰下撞击征;第二肩关节;肩峰下关节
解释 收起

概述:DeSeze和Robinson等(1947)对肩峰下的特殊构造以及大结节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 关节的命名。欧美文献中又称其为肩峰下 关节(图1)。     肩撞击征的概念首先由Neer?于1972年提出。他依据撞击征发生的解剖部位将其分成冈上肌腱出口狭窄引起的出口撞击征和非出口部位撞击综合征(表1)。解剖部位的分类方法对撞击征的定位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撞击征的原因表达不够明确。     肩峰下结构具有近似典型滑膜 关节的结构。     1.喙突、喙肩韧带、肩峰构成穹隆状突部分。类似 关节的臼窝部分,起 关节臼的作用。     2.肱骨大结节形成杵臼 关节的髁状突部分。在肩 关节的前举、后伸以及内收、外展运动中,位于喙肩穹下的大结节做失状面或冠状面的弧形轨迹运动。     3.肩峰下滑囊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下方,滑囊下壁紧贴冈上肌腱表面,可缓冲大结节对肩峰的压力,减少冈上肌腱在肩峰下的摩擦,起着类似 关节滑囊的作用。     4.冈上肌腱在肩峰与大结节之间通过。肱二头肌长头位于冈上肌深面,越过肱骨头上方止于盂顶部或肩盂上粗隆。肩 关节运动时,这两个肌腱在喙肩穹下移动。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