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像其他少见的疾病一样,由于可利用的病例较少,还无法弄清该病的生物学行为。因此,至今无理想的治疗方案。从现有的病例看,该病既可以直接侵袭周围组织,也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向远处转移,预后较差,未治疗的病例在症状出现2v4个月后死亡。
1965年以前,采用手术和(或)
放射治疗,效果均不佳。根治性手术范围从阴道切除术到整个盆腔清廓术,造成性功能及生育能力的丧失,有时可能丧失
膀胱和直肠。长期的
放射治疗可造成卵巢功能破坏、盆腔骨骼生长异常、股骨头坏死及骨髓破坏等并发症,并且可引起新的
肿瘤发生。
从1970年开始,
化疗药物已作为内胚窦瘤的整个治疗的一部分。VAC方案目前认为是最有效的
化疗方案。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是保守性手术(局部切除或阴道部分切除术)加
化疗,该方案可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保存患儿的生育功能。保守性切除术可消除阴道壁上的
肿瘤细胞,使
化疗更有效。如阴道壁上残留
肿瘤组织即使有术后的有效
化疗,也易导致局部复发。
Hwang认为保守性手术应至少行部分阴道切除术,单纯的
肿瘤切除即使跟上有效的
化疗也不可能防止局部复发。血清AFP的水平是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用指标。
有仅用
化疗获得较好疗效的报道。Bochner报道一位患有阴道内胚窦瘤的16个月的女婴,采用PEB(cisplatin bleomycin etoposide)方案治疗两个疗程,盆腔CT检查示
肿瘤明显缩小,继续行两个疗程的
化疗,
阴道镜检查见阴道后壁有一小的残留
肿瘤,活检示坏死组织及小部分可见
肿瘤组织;再给予两个疗程的
化疗,血清AFP正常,CT示在阴道壁仍有小的残留包块。行剖腹探查术切除残留病灶,病理组织切片示仅见纤维化组织,未见
肿瘤细胞。随访6年未见复发。他认为术前行
化疗可以减少
肿瘤的负荷,使保守性手术更加可行。协和医院沈铿报道了两例患者仅采用
化疗方案(分别为PVB方案和PEB方案)使
肿瘤组织消失,活检未见
肿瘤细胞,分别随访19和22个月未见
肿瘤复发(表2)。Hander报道一例出生15个月的女婴,临床出现无诱因的无痛性阴道流血。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CT示阴道有2.5cm×3cm的包块,并怀疑侵蚀骨盆壁。
胸部及腹部CT未发现转移灶。血清AFP为8913ng/ml。在全麻下行
膀胱镜、
阴道镜检查并行活检,快速冰冻切片示阴道葡萄状肉瘤。常规病理切片见AFP阳性及Schiller-Duval小体,确诊为阴道内胚窦瘤。给予诱导
化疗(cisplatin,etoposide,bleo-mycin)3个疗程后CT检查未见残余病灶,血清AFP降到8ng/ml,在麻醉下再次活检未见残余
肿瘤。
化疗4个月后AFP升高,CT检查见在子宫与阴道的交界处有一2cm的包块,行阴道
肿瘤完全切除,再给予5个疗程的
化疗,血清AFP降到正常,
MRI检查未见包块残留。两个月内AFP再次升高到16000ng/ml,再用
长春新碱、
放线菌素D和
环磷酰胺进行
化疗,血清AFP暂时降为正常。
化疗5个疗程后AFP开始升高,盆腔MRI显示
肿瘤增大。给予
异环磷酰胺,碳化铂,
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1个疗程的补救
化疗,并行前盆腔清廓术,包括输卵管
卵巢切除术、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全阴道切除术、次
膀胱切除术及全尿道切除术。手术期间给予盆腔放疗。用乙状结肠重建阴道,部分乙状结肠修补
膀胱,阑尾用作尿道。术后给予大剂量的
化疗药物碳化铂、
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及苯
丙氨酸
氮芥(左旋溶肉瘤素),并输入以前冷冻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FP一直正常。随访6年仍无
肿瘤复发。
Young报道了6例病人,手术治疗后再给予
长春新碱、
放线菌素D和
环磷酰胺治疗,其中两人还接受了
放射治疗。所有病人在手术后2到9年仍存活。因此,保守性手术后给予
化疗,加或不加放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种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