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型周期性瘫痪(hyper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又称强直性周期性瘫痪,较少见。1951年由Tyler首先报道,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在10岁前起病,男性居多,饥饿、寒冷、剧烈运动和钾盐摄人可诱发肌无力发作。肌无力从下肢近端开始, 然后影响到上肢、甚至颈部肌肉,肌肉和呼吸肌偶可累及,肌肉痛性肌肉僵硬,肌电图可见强直电位。发作时血清钾和尿钾含量升高,血清钙降低,心电图T波高尖。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约数分钟到1小时。发作频率为每天数次到每年数次。多数病例在3O岁左右趋于好转, 逐渐停止发作。
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钾型周期性瘫痪的致病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长臂(17q13), 由于编码骨骼肌门控钠通道蛋白的a-亚单位基因的点突变,导致氨基酸的改变,如Thr704Met、Ser906Thr、Alal156Thr、Met1360Val、Met1592Val等, 引起肌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加或肌细胞内钾、钠转换能力缺陷,钠内流增加,钾离子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膜不能正常复极呈持续去极化,肌细胞膜正常兴奋性消失,产生肌无力。病理 肌肉活组织检查与低钾型的改变相同。
发作时血清钾水平升高甚至达7~8mmol/L。血清酶如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可正常或升高。心电图呈高血钾性改变,如T 波高尖、P波降低甚至消失、QRS波改变等等。肌电图可见纤颤电位和强直放电。在肌无力发作高峰时,EMG呈电静息, 自发的或随意的运动、电刺激均无动作电位出现。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诊断 根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 儿童发作性无力伴肌强直,无感觉障碍和高级神经活动异常,血钾增高,可作出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时, 可行诱发试验: ① 钾负荷试验: 口服氯化钾3~8g,若服后30~90分钟内出现肌无力,数分钟至1小时达高峰,持续2O分钟至1天,则有助于诊断。应注意在患者心、肾功能、血钾水平正常并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② 冷水诱发试验:将前臂浸入11~13℃水中,若20~30分钟诱发肌无力,停止浸冷水10分钟后恢复,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正常钾型周期性瘫痪和瘫痪鉴别, 如肾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醛固酮缺乏症和药物性高血钾等。
治疗 对发作时间短,症状较轻患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症状重时可用1O% 葡萄糖酸钙1O~20ml静注,或lO%葡萄糖500ml加胰岛素10~ 20ml静脉滴注以降低血钾,也可用呋塞米排钾。预防发作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及寒冷刺激, 口服氢氯噻嗪等利尿药帮助排钾。
神经病学
| 可的松 |碘化钾 |
| 血红蛋白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