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材:综合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直肠癌患者放射性肠炎再手术治疗

来源:掌上医讯作者:吴小材时间:2023-03-17 阅读:2241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临床决策分析


患者为55岁男性,9年前因直肠癌行Miles手术,6月余前造口反复停止排气排便。追问病史,患者9年前行开腹直肠癌Miles手术,当时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直肠下段前壁,5*6*7cm大小,侵出浆膜,与前列腺粘连紧密,盆壁及骶前无受侵,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多发淋巴结。术后病理活检提示直肠低分化腺癌,侵及外膜。淋巴结阳性:252组7/7,253组1/2,251组0/3。

术后诊断:直肠低分化腺癌T3N2M0 Dukes’C期。术后予以同步放化疗,自辅助治疗期间起患者腹盆腔CT提示骶前出现炎性病变,并逐渐进展。与此同时,患者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造口停止排气排便,保守治疗后可好转,但此状况反复发生。至本次就诊时,患者半年内体重下降5kg。患者腹部查体可见腹部稍膨隆,左下腹造口袋见少量气体,听诊肠鸣音稍亢。会阴部陈旧伤口凹陷,见一大小0.2cm窦道外口。入院后完善PET/CT提示:骶前不规则软组织影考虑治疗后炎性肉芽肿病变可能大,恶变不除外,病变与双侧输尿管下段粘连致双侧输尿管扩张积液;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经MDT讨论诊断肠梗阻+放射性肠炎(会阴部感染窦道)+肿瘤复发?,拟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备肠排列术)。

图片

图片

术前造影图




手术规划


患者取改良截石位,先行腹腔镜探查见回肠扩张,距离回盲部40cm处回肠与左侧盆壁粘连,纤维化并与腹侧膀胱分界不清,呈放射性纤维化表现。经尿管逆行灌注美蓝生理盐水至膀胱膨胀,辨认膀胱与回肠间隙,仔细分离粘连,直至将小肠与盆底完全游离,见盆底有一大小约1cm瘘口,内有脓液流出,由会阴组医师至会阴瘘口置入红色导尿管至该瘘口处,妥善固定作为引流。后转为腹部开放手术,将小肠拉出腹腔,将放射性损伤近远端10cm切除,行侧侧吻合。


图片

(左上:梗阻近端扩张之小肠;右上:梗阻部位位于乙状结肠造口下方左侧盆壁;左下:放射性损伤之纤维化改变,导致肠梗阻;右下:分离粘连小肠后,发现会阴与盆腔感染窦道)




预后及随访


患者术后至今2年余,期间规律复查,定期随访,影像学和血液学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证据。


直肠、肛门、膀胱等盆腔部位的癌症经放射治疗后可能出现低位肠道放射性损伤,俗称放射性肠炎,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最为常见。放射性直肠炎指的是放射引起直肠上皮损伤伴有轻度炎症或无炎症。根据症状相对于放疗出现的时间,放射性直肠炎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在放疗期间或之后6周内发生。2)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病较晚。首发症状一般出现在放射暴露后9-14个月,但也可发生于放射暴露后长达30年中的任何时间。据报道,在仅接受近距离治疗的患者中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为8%-13%,在接受近距离治疗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的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1%,而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为 2%-20%。


临床表现上,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症状包括腹泻、排黏液便、排便紧迫感、里急后重,以及少见情况下出现出血。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症状与急性患者相似,但出血往往更严重。此外,患者可能会因狭窄而有排便梗阻的症状,如便秘、直肠疼痛、排便紧迫感,以及罕见情况下因粪便充溢造成失禁。如果同时发生泌尿生殖道或小肠的损伤,可能出现瘘管、小肠梗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尿道狭窄和膀胱炎。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以支持治疗为主,如,按需补液和应用止泻剂。个别中心的治疗经验提示丁酸盐灌肠剂有可能加快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康复。对于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症状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治疗中心的经验所决定。仅有轻微症状(如偶尔便血或轻微里急后重)的患者,可能不需要特殊治疗。


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放射性肠炎的并发症,常需手术治疗。这类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瘘、肠穿孔、肠出血、肿瘤和营养不良。放射性肠炎的手术具有复杂性,术前应通过影像学检查(如:非出血患者——CT、钡剂造影和MR;出血患者——内镜)尽可能明确定位病变。此外,术前经常放置输尿管支架以保护输尿管,并标记造瘘口的位置,确保造瘘口位于放射野之外。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建议的是:对于肠道保留充足的患者,首选切除放射损伤的小肠节段。对于放射性肠炎导致肠穿孔、继发性肿瘤或肠瘘的患者,也需切除病变的肠段;对于肠保留有限(如,短肠综合征)且存在肠道狭窄表现的患者,首选狭窄成型术,因为该手术可保留肠管的长度;对于存在腹腔广泛粘连的患者,肠旁路术是一种恰当的手术方式,尤其当患者不能耐受标准的肠切除术时;对于上述所有标准技术均无法治愈的重度放射性肠炎患者,外科医生可采用旨在缓解患者症状的操作(如,喂食管、支架、造瘘),而不是追求治愈疾病。需要注意的是,在再次对放射性肠炎进行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发生肠道保留不足或短肠综合征,这是放射性肠炎术后的一个常见又重要的并发症。


高达20%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症状很严重,因此必须暂停放疗。急性放射性损伤通常在停止放疗后会消退,但是有些患者报告有存在至少1年的持续性症状。此外,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可能增加罹患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风险。有证据表明若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在放疗结束后4周出现粪便钙卫蛋白和粪便乳铁蛋白水平升高,则可能预示着将进展为慢性直肠炎。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例如,一项病例系列研究发现,最初仅有轻度直肠出血的患者中,35%在6个月内出血会自行消失。相反,症状更严重的患者预后可能没有这样良好,并且在高达30%的患者中,症状会引起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腹部放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发生继发性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其中大部分是结直肠癌。


放射性直肠炎的表现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疗复杂性和预后不确定性,其甚至需要多学科联合干预。因此,采用现代的适形放疗技术(例如,调强放疗和图像引导放疗),从源头上预防放射性直肠炎至关重要。如何将直肠的辐射剂量控制在最小,同时将治疗肿瘤的剂量最大化将是今后重要的探索方向。


本文仅供医疗行业专业人士学习使用


参考文献:
[1] Mary F Otterson. Surgical approach to radiation enteritis. UpToDate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urgical-approach-to-radiation-enteritis?search=radiation%20enteritis&source=Out%20of%20date%20-%20zh-Hans&selectedTitle=2~33 (Accessed on May, 2020). 
[2] Lawrence S Friedman, Theodore S Hong. Radiation proctit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UpToDate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radiation-proctitis-clinical-manifestations-diagnosis-and-management (Accessed on May, 2020). 

本文作者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