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决策分析
患者1为66岁女性,半月余前出现腹部阵发性隐痛,以脐周为甚,进一步查肠镜提示盲肠粘膜可见巨大新生物,占肠腔4/5周,表面高低不平,表覆污秽之苔,考虑结肠MT,病理提示:(盲肠)腺癌。患者2为52岁男性,1月余前出现脐周疼痛,查肠镜完善病理提示:升结肠腺癌。经MDT讨论,两位患者皆拟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
手术规划
对于回盲部及升结肠癌,我们均遵循肿瘤手术non-touch原则,采取头侧联合中间入路。首先头侧入路,向下牵拉横结肠及大网膜,沿胃大弯血管弓外从横结肠中部向肝曲分离。完全游离横结肠肝曲,横结肠右半自十二指肠降部游离。后转内侧入路,向上掀开横结肠及大网膜,打开肠系膜上静脉表面腹膜,向外下牵拉回盲部,分离回结肠系膜,显露回结肠动静脉,靠近肠系膜上静脉根部夹闭,远心端切开,进入腹膜后Told’s间隙向头部方向分离,会师头侧入路平面,于十二指肠及肾包膜表面外侧分离至侧腹膜。转为继续沿肠系膜上静脉解剖外科干,显露helene干,游离出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并予以保留,游离并夹闭离断右结肠动静脉。分离至结肠中动静脉,清扫周围淋巴结,夹闭离断结肠中静脉右只,完全游离结肠系膜。内侧入路继续分离至末端回肠及尾侧系膜末端交界处并洞穿之(类似于完全中间入路游离)。最后切开右侧膜桥,完整游离右半结肠。于右侧腹切口开腹,行回肠结肠侧侧吻合,切除右半结肠标本。
患者1术后病理(图1术后标本):腺癌,pT3N0M0,m1h1(部分+),msh2(+),msh6(+),pms2(-);BRAF V600E野生型;MSI-H。
图1患者1术后标本图
患者2术后病理(图2):腺癌(90%中分化腺癌+10%粘液腺癌),pT4N0M0,m1h1(+),msh2(+),msh6(+),pms2(-);BRAF V600E野生型;MSI-H。
图2患者2术后标本图
预后及随访 根据目前指南,2例患者均为Ⅱ期结肠癌,MSI-H和dMMR,不需要辅助治疗,密切随访即可。 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是指DNA复制过程中由于插入或缺失突变而导致MS序列长度或碱基组成的变化,这种改变通常由错配修复缺陷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dMMR)引起。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四种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PMS2)中任何一种的缺失都被视为dMMR。肿瘤的MS状态可分为稳定(MSS),或具有低不稳定性(MSI-L)或高不稳定性(MSI-H)。研究发现,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患者(50岁前确诊)更常出现dMMR,有16.4%的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具有MSI-H特征。另一项研究表明,年轻人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结直肠癌的比例正逐步升高,这很可能与MSI-H密切相关。 MSI-H/dMMR在结直肠癌中是一种独特类型,在所有CRC患者中占12%至15%,并且更可能发生在右侧癌症(即低分化和/或粘液性腺癌)患者中。而只有2%的直肠癌患者是MSI-H。还有证据表明,在癌症进展过程中,CRC的MS状态会发生变化。MSI-H状态在早期结肠癌中更常见,其比例在I/II期CRC中约占20%而IV期患者仅有5%。另外,MSI-H型结直肠癌多见KRAS野生型、BRAF突变型和PIK3CA突变型,其CpG岛甲基化程度高。 目前,MSI/MMR状态已被确立为免疫检查点阻断的预测生物标志物。MSI-H肿瘤具有共同的分子特征,而与肿瘤部位无关。国内外指南现一致建议对所有结直肠癌患者进行MSI检测,其在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林奇综合征筛查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MSI-H对CRC预后的价值取决于分期。早期MSI-H/dMMR CRC患者预后良好,但这种状态被认为是转移性CRC(mCRC)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几项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表明,MSI-H是II期CRC预后良好的指标,5年OS和PFS显著高于MSI-L和MSS患者,病死率更低,且不容易发生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 dMMR/MSI-H患者肿瘤突变负荷较高、肿瘤浸润型淋巴细胞增多,对免疫治疗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PD-1/PD-L1免疫抑制剂治疗获益更佳,预后更好。而pMMR/MSS型的患者预后更差。Checkmate 142研究提示,对于dMMR/MSI-H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纳武利尤+伊匹木单抗治疗后多数患者肿瘤持续缓解。同时结果也表明了既往治疗越少,免疫治疗效果越好,其用于更早的治疗线将会获得更高的效益。2017年,FD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K药)用于治疗dMMR/MSI-H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经治的实体瘤患者。纳武利尤单抗(O药)在多重耐药的dMMR/MSI-H mCRC患者中也获得了32%的反应率,O药在同一年被批准用于5-FU、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后进展的MSI-dMMR的CRC。2020年的keynote-177研究结果,确立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作为MSI-H/dMMR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CRC的一线治疗。而在最新的2023版NCCN指南中,pMMR/MSS和dMMR/MSI-H两种亚型被正式作为结肠癌的初始分类标准,这标志着错配修复基因/MMR状态成为早、中、晚所有结肠癌患者的治疗选择标准。 同时,MSI-H可以预测5-Fu化疗疗效。有趣的是,Ribic CM等发表在《NEJM》的研究表明,II期结直肠患者中,MSI-H患者不接受辅助化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而接受辅助化疗,五年生存率降至70%;而II期MSI-H的CRC患者不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但仍然有更好的预后,这提示MSI-H患者会对顺铂、卡培他滨及5-FU产生耐药性,其可作为5-Fu辅助治疗CRC无效的预测标志物。 林奇综合征与胚系MMR基因(hMLH1、hMSH2、hMSH6、hPMS2、hMSH3和hPMSI)突变有关,常为MSI-H,但林奇综合征中无BRAF基因突变;而散发性结直肠癌通常伴有MLH1启动子CpG岛甲基化表型,50%的病例同时具有BRAF V600E基因突变。因此,对dMMR/MSI-H的患者建议进一步基因检测以区分林奇和散发性结肠癌。
本文仅供医疗行业专业人士学习使用
参考文献: [1] Taieb J, Svrcek M, Cohen R, Basile D, Tougeron D, Phelip JM. 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microsatellite unstable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Eur J Cancer. 2022 Nov;175:136-157. doi: 10.1016/j.ejca.2022.07.020. Epub 2022 Sep 14. PMID: 36115290. [2] Zhang X, Wu T, Cai X, Dong J, Xia C, Zhou Y, Ding R, Yang R, Tan J, Zhang L, Zhang Y, Wang Y, Dong C, Li Y. Neoadjuvant Immunotherapy for MSI-H/dMMR 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New Strategies and Unveiled Opportunities. Front Immunol. 2022 Mar 17;13:795972. doi: 10.3389/fimmu.2022.795972. PMID: 35371084; PMCID: PMC896808 本文作者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