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大出血(massive lower alimentary tract bleeding)又称急性下消化道出血(acut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95%来自结肠。鲜血进入肠道与肠内容混合呈棕色,表示出血量少,多来自肛管、直肠或乙状结肠,可在门诊检查。大出血多见于老年患者。因消化道出血住院的病人中,下消化道出血占1/4,出现休克或需要安静卧床的<20%,需要输血者<40%。85%的出血可自行停止,住院死亡率<3%。
【病因】 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有下列常见的病因:1.新生物 良性息肉和癌常为隐匿性失血,也可以是间歇性出血,表现为黑粪症、出血的来源。 3.憩室病(diverticulosis) 不少病人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史。尽管憩室多数位于左结肠,而出血则以右结肠常见。大于50岁的病人,憩室出血常表现为急性、无痛、大量栗色或红色血便。8O%的患者出血可自行停止,其中1/4会再出血。Meckel憩室是小于3O岁青年人小肠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4.炎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特别是出血不多,可自行停止。青年人可因血管炎,凝血性疾病,用雌激素和长途奔跑发生结肠出血。 7.医源性出血 内镜和放射引起的出血。盆腔放射治疗引起的出血,持续数月至数年。内镜表现为多发性直肠毛细血管扩张。
出血来自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棕色粪便混有或粘有血迹,出血多来源于乙状结肠、直肠或肛门;大量鲜红色血液,提示出血来自结肠;栗色粪便意味着出血位于右侧结肠或小肠;黑粪症表示出血来自上消化道。无痛性大量出血,通常提示憩室或血管扩张出血;血性腹泻伴有腹部绞痛、急迫感或里急后重,是炎性肠疾病,感染性结肠炎或缺血性结肠炎的特点。若血中尿素氮<10.7mmol/L(30mg/dL),约2/3患者的大出血来自结肠的近端。 1.鼻胃管 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特别是为了排除上消化道出血,鼻胃管吸引具有重要意义。吸出鲜红色或暗棕(咖啡渣)色潜血阳性的胃内容,提示出血来自上消化道。如未吸出血液,且有胆汁,则上消化道出血的机率就很低。 2.结肠镜检查 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如果4小时内没有再出血,经充分的复苏和结肠灌洗后进行结肠镜检查。严重的或活动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脉率为100次/min或更快,收缩血压<100mmHg),住院6~12小时,在快速结肠灌洗之后,只要没有血和凝血块,急诊结肠镜检查能确定出血部位的达8O%~85%,且可对2O%的病变进行治疗。 3.选择性血管造影和核素检查(见上消化道大出血) 因为50%~80%的下消化道出血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供应的肠管,应先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如未发现异常,可进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检查。在活动性小肠出血时,检出率达75%。严重的并发症(广泛小肠缺血,下肢缺血等)发生率为3%。动脉内注入亚甲蓝或荧光素,可精确判断出血的小肠段,有利于肠切除的定位。然而,结肠的血管扩张出血常是多发性的,能显示造影剂溢出的仅为1O%~20%。在活动性小肠出血时,核素扫描的检出率达75%。注人标记的红细胞后3~36小时,还能显示急性再出血,对周期性出血特别有用。然而,即使检查结果阳性,其定位准确性也仅78%。在延迟扫描时,小肠的出血已进入右结肠或横结肠,有可能造成误判。 4.推进式小肠镜检查("push"small bowel endoscopy)或胶囊成像(capsule ima-ging) 下消化道出血来自小肠的不足5%,但上消化道内镜与结肠镜检查均不能评价小肠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由于小肠出血罕见,加上检查有一定难度,所以仅在周期性出血、且不能确定出血部位时,方才进行小肠检查。推进式小肠镜很难达到回肠末段,但可以对观察到的病变取活检并进行治疗。术中配合手术医生进行小肠镜检查,对确定病变部位特别有用。胶囊成像(或称胶囊内镜),由于服下的胶囊随胃肠道蠕动而自动摄下全消化道的图像。优点是体积小,不给患者增加痛苦,可以检查全消化道。不足之处是成本高,即便发现病变,也无法进行活检和治疗。 5.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的憩室病和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治疗如下:1.结肠镜治疗 活动性出血的憩室、血管扩张等,可经结肠镜行激光、硬化注射、电凝或金属内镜夹治疗。对毛细血管扩张的放射性直肠炎,烧灼治疗有效,氩凝固剂(argon plasma coagulator)也有明显疗效。 2.动脉灌注血管收缩药或栓塞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灌注血管收缩药(如后叶消化道出血需要手术治疗的仅占15%,急诊患者死亡率为5%。由于下消化道出血多为老年患者,该因素可使死亡率增加到20%。
书名:外科学(第七版)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潘承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直肠、肛管疾病 | Crohn病 | 溃疡性结肠炎 | 上消化道出血 | 出血 | 休克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