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预后与氧供/氧耗平衡状态相关,在组织低灌注情况下,增加动脉血氧含量是提高氧供的重要步骤。应维持呼吸道通畅,并行吸氧治疗,必要时行机械通气以保证通气和氧合良好。
2.治疗原发病,终止体液的继续丢失 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呕吐、腹泻等;尽早实行手术止血;治疗腹膜炎、肠梗阻等。
3.补充血容量低血容量是引起组织低灌流的最普遍的原因,输液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液体选择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安全和最有效地达到适当的血管内容量,以维持组织灌注。
(1)晶体液:常用的晶体液为乳酸钠林格液和生理盐水。因为失血性或创伤性休克时,丢失的组织间液及第三间隙形成的体液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因此应适当补充与其相似成分的液体,即晶体液。但输入晶体液后,大部分都向血管外、细胞间隙转移,留在血管内者仅占一小部分(约20%)。所以,以晶体液补充血容量时,输液量一般应达到失血量的2~3倍。由于晶体液容易向血管外转移,常易引起外周及间质水肿。
(2)胶体液:常用的胶体液为白蛋白、血浆及人工胶体液。胶体液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血管内,从而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并可提高胶体渗透压,扩容效果较好。但严重创伤的病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蛋白也可以渗入组织间隙而引起水肿。人工合成的胶体液如右旋糖苷、明胶制剂、中分子羟乙基淀粉等,可以较长时间保留在血管内,是较理想的血浆代用品。适量的输入可以增加循环血量、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在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进行容量复苏目前仍有争论。从扩容的效果、速度及持续时间来看,胶体液明显优于晶体液,并可维持血管内液的胶体渗透压。而晶体液在血管内的半衰期明显短于胶体液。
(3)输全血或血液成分:大量输库存血的弊病较多,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血液制品。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目的应是迅速恢复循环血容量,并以相对低的血液黏滞性维持最高的氧供。一般认为,血红蛋白维持在100g/L,Hct为30%最好。
4.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