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 secretory otitis media )
解释 收起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文献上还将其称为渗出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一黏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冬、春季多见,常发生于感冒后,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后者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病是儿童听力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是本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另外,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黏液纤毛清除作用异常以及变态反应等因素亦被认为与发病有关。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在采集病史时,应关注主诉、现病史及既往史,特别应围绕病因与鉴别诊断询问一些相关问题。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临床表现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下降、低调耳鸣为最常见症状,起病时可有轻度耳痛。当头部运动、打哈欠或捏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少数患者可主诉听力在数小时内急剧下降。慢性患者一般起病比较隐匿,常说不清具体的发病时间。小儿患者大多数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婴幼儿可以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往往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则表现为看电视时要求音量过大,如果仅有一耳患病,另一耳正常,可长期被忽视。
   
    (二)查体要点
    在急性期,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松弛部或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陷,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比正常明显,向后上移位呈横位,锤骨短突明显向外隆起。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琥珀色或蜡黄色。在慢性期,鼓膜呈乳白色或灰蓝色,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若液体不黏稠且未充满鼓室,透过鼓膜可见液平,呈弧形,有时鼓室积液中有气泡。鼓气耳镜检查可见鼓膜活动度减低。
    鉴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很多,详尽的耳科检查以及鼻腔和鼻咽部检查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特别是单侧发病、症状反复迁延时,有必要排除鼻咽部肿瘤。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和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是导致儿童和成人听力减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有关。病程早期以鼓室负压为主,随病情发展形成中耳腔积液,积液的性质可为浆液、黏液、血性或混合性,后期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和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本病又有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名称。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要点 展开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4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5 预后评价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最新进展 展开
8 诊断标准 展开
9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0 诊断依据 展开
11 相关课件 展开
12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