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开始,“白色瘟疫”结核病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并侵害人类的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核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近二十年来,患病人数又有所增加。结核病发病率的增加,一方面和致病菌的免疫耐受和致病菌种的种群变异有关;另一方面与免疫缺陷患者人数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尤其是那些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患者。骨与关节是肺外结核的最常见好发部位,发病年龄以20~30岁青年期为高峰,如诊治不及时,容易累及全关节、椎管以及脊髓,造成关节功能丧失和截瘫等,使患者丧失劳动力或遗留病残,对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对骨与关节结核的防治方法有较大的进展,治愈率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忽视早期诊断,漏诊、误诊屡见不鲜;化疗方案不规范,恣意组合用药或者缩短疗程;治疗过程中重局部而忽视全身状况等。本章节在描述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和化疗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骨与关节的诊治。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是分枝杆菌菌属内对人类(及动物)致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结核分枝杆菌发生率最高,约占90%以上,其次为牛分枝杆菌,为5%左右。结核杆菌典型的形态是直或微弯曲细长杆菌,Ziehl—Nielsen染色抗酸性强,属专性需氧菌,均不发酵糖类,Tween-80水解试验阴性,耐热磷酸酶试验阴性,尿素酶试验阳性。分枝杆菌细胞的结构十分复杂,Joniski研究证实共有11种抗原,其中抗原1、2和3是多糖类,抗原6、7和8是共有的,抗原5是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抗原特异性的糖蛋白。Seisest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中精制出蛋白A、B、C、PPD及PPDS,证明了结核菌素是蛋白成分。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进行以及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公布,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对象也相继开展起来。1998年Sanger和Pasteur完成了结核杆菌H37RV株的全部基因组测序工作,确立了4.41Mb的组成基因,并且确定了结核杆菌抗原变异、逃避宿主免疫的可能性功能区域,为人类最终战胜“白色瘟疫”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