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的肝内胆管中所引起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也是一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因食用鱼、虾时其体内未被杀死的囊蚴而被感染。成虫为雌雄同体,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内。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机械性刺激、阻塞以及其代谢产物、虫卵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刺激作用,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结缔组织增生,胆管狭窄,可致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反复炎症和诱发胆管癌。
临床要点 ①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管所致的慢性病。患者因食用流行区未煮熟的 淡水鱼、虾而被感染。 ②病征与虫数有关,可出现肝区不适、消化不良、腹泻、肝大等;重症者常有胆管炎、胆囊炎、黄疸;可发展为肝硬化。
病理变化 1 .肉眼病变 ①成虫寄生于肝内各级胆管内 ( 多为肝左叶) ,偶见于胰腺管内。 ②虫体形如葵瓜籽,长 l O ~2 5 mm,宽 3 ~5 mm。 ③虫数十数条至成千上万条。 2 . 光镜病变 ①虫体寄生的胆管:上皮脱落、再生及腺瘤样增生,炎症反应较轻;长期后,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可致胆管阻塞,胆汁淤积。 ②胆管被虫 体堵塞和扩张,肝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可发展为肝硬化。 ③少数 病例并发原发性肝癌。
一、疑似病例 (一)慢性消化道症状。 (二)肝肿大左叶大于右叶,且质地较硬。 (三)周围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者可作为疑似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似病例诊断条件基础上,如有流行病学史,自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有进食生的或半熟的鱼、虾史等。 三、确定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诊断条件基础上,下述病原和血清免疫学检查有一项阳性者。 (一)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查到华支睾吸虫卵。 (二)用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阳性。 (三)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斑点酶联吸附试验(Dot—ELISA)。最近用胶体金探针一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 silverstaining,IGSS)和Dot—IGSS检测华支睾吸虫血清中抗体阳性。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标准尚缺乏可靠的指标,早期治疗后,症状消失、排虫卵者粪检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华支睾吸虫卵阴转。
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
原发性肝癌 | 肝硬化 | 黄疸
| 丙米嗪 |阿莫西林 |阿米替林 |地昔帕明 |二氧化碳 |
| 腹水 |烂桃样血痰 |指甲出现条纹或斑点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