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 jaundice )
别名: 黄疸;aurigo;choloplania;flavedo;icterus;Jaun;morbus arcuatus;morbus regius
解释 收起

概述: 黄疸(jaundice)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 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elastin),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 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 皮肤而首先被察觉。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v17.1δmol/L,其中1min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低于6.8δmol/L。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v34.2δmol/L,而肉眼看不出 黄疸时,称隐性 黄疸或亚临床 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δ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 黄疸,也称为显性 黄疸。     引起 黄疸的疾病甚多,但最多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其他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胰腺疾病、产科疾病、新生儿疾病(先天性 黄疸)等也可出现 黄疸。此外, 黄疸还可见于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母乳哺养性婴儿 黄疸及 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 黄疸等;如在应用某些药物后发生的 黄疸,则称之为药物性 黄疸。
    黄疸是以日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黄疸的预后转归方面,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
辨证分型
   
    一、肝胆湿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依,口干而苦,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二、湿困脾胃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三、热毒炽盛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四、寒凝阳衰病程较长,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