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细胞痣(nevocytic nevus)又称色素痣、黑素细胞痣、细胞痣、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通常包括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其特殊类型有帽章痣、晕痣、Meyerson痣、汗腺中心痣、复发痣以及气球状细胞痣、Spitz痣、色素性梭形细胞痣、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发育不良痣等,前者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后者主要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表现。该病属于发育畸形,多发生于儿童或未成年人,21~30岁时数目达到最多,71~90岁开始消退。浅肤色或浅色眼睛的人群最易发生痣细胞痣,普通白人一生中平均可发生15~40处此类皮损;深棕或黑发人种发病率较红发人种高。
诊断思路
(一)病史特点
痣细胞痣通常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生,单个或成批出现,偶或泛发。一般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cm。可见于任何部位,包括无毛发皮肤、甲下、眼结膜和眼色素层内。特殊部位的痣有眼皮痣、结膜痣、肢端痣和甲母质或甲床痣等。按其不同发育阶段先后经过交界痣、混合痣、皮内痣三种组织结构类型,临床上各有特点。
1.交界痣出生时即有或出生后发生,一般较小,直径0.1~1cm,扁平或略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无毛,呈淡棕、深褐或黑色。多见于儿童。掌跖和外阴部位的痣细胞痣往往为交界痣。
2.混合痣外观似交界痣,但可能更高起。多见于儿童和少年。
3.皮内痣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呈半球形隆起或乳头瘤样或有蒂,边缘规则,呈深浅不同的褐色或无色,表面可有毛发。多见于头、颈部,不发生于掌跖或外阴部位。
有时候,痣细胞痣可有特殊的临床表现,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1.帽章痣 中央色素斑与周围高度色素沉着边缘之间被环状的正常皮肤分隔,呈特征性靶样表现。
2.晕痣又称离心性后天性白斑、Sutton痣。色素痣周围有一圈色素脱失晕,常伴发痣的退变。好发于年轻人背部。
3.Meyerson痣又称湿疹晕非典型痣,色素痣周围绕以对称的和不对称的、界限清楚的浸润性红斑伴脱屑,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炎可消退,但痣不变化。
4.汗腺中心痣常先天发生,好发于躯干和股部,表现为棕色斑块上多数直径1~3mm的暗棕色到黑色丘疹和斑疹。
5.复发痣指良性黑素细胞痣切除不完全而发展的非典型黑素细胞损害。通常发生于采用削法的病理活检后,呈现不规则的程度不同的色素性斑状损害,常见点彩状黑色区。
6.先天性痣对称、界清、可有较多毛发。可小至直径数毫米,一般较后天性痣大。传统上分3类:小(直径<1.5cm),中(直径1.5~20cm),巨(直径>20cm)。非巨型先天性痣有3个特殊类型:脑回状先天性痣、斑点状簇集性色素痣和先天性肢端黑素细胞痣。
7.发育不良痣患者出生时正常,幼儿期出现大量形态学正常的痣,而在青春期或青春期前后,皮损数目更多并且具有非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皮损较大(>6mm),形状不规则,边缘常不整或界限不清,颜色各异,通常为灰色、深棕色和粉红色的混合皮损。有时周围可被红斑包绕,呈肩带现象。皱褶部位通常不受累。
(二)检查要点
1.普通痣细胞痣常左右对称,边界清楚,边缘光滑,色泽均匀。
2.呈棕色、褐色以至蓝黑色或黑色,也可呈肤色、淡红或暗红色。
3.扁平或稍隆起,呈半球形或乳头瘤样或有蒂。
4.数目不一,可有毛发。
5.特殊类型痣有特殊临床表现。
(三)诊断步骤
诊断流程见图24-1。
痣细胞痣(nevus cell nevus)又称色素痣(nevus pigmentosus),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分布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