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著或作肝着,又名肝胀。肝著病名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灵枢?胀论》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肝著是因肝热病、肝瘟等之后,肝脏气血郁滞,著而不行。以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捺捶击稍舒,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主要指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捺捶击稍舒,胁痛 中医学所说的干胁痛是因肺痨等病变侵及胸膜,灼烁阴液,气血瘀滞,络脉不和。以胸胁刺痛,干咳,胸膜摩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上腹囊性肿块 上腹囊性肿块,是上腹囊性肿块,位于肿上方者仅见腹部肿块及腹胀 上腹部有肿块是指在腹部检查时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腹胀即腹部胀大或胀满不适。两种症状一起出现可见与心脏,肝胆,胰腺的问题。
【病因】或因邪气留着肝脏,气血滞而不畅所致。或因劳怒,气滞血瘀所致。《临证指南医案?胁痛》:“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肝脏肿大,质软或稍硬,有压痛,或有轻度黄疸,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肝功能或可正常,常见谷丙转氨酶、麝浊、锌浊、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有轻度升高,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r-球蛋白或见增高。
1.常有肝热病发病史。一般认为肝热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肝著。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2.右胁或剑突下胀痛或刺痛,常欲以手揉按,伴食欲不振,嗳气,腹胀,便溏,乏力等症。
1.肝热病:急性发作,时间未超过6个月,黄疸指数、转氨酶增高明显,常伴发热。2.肝积:肝脏质硬,脾脏肿大,全身情况较差,瘀血指征更明显。
药物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任何药物都不曾显示其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明确而肯定的疗效,因此目前仍在进行各种试验治疗。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其治疗药物大体分三类: ①抗病毒药物:包括人白细胞干扰素、人体纤维细胞干扰素、人免疫干扰素、干扰素疗效较为肯定。 ②免疫调节剂:乙肝免疫球蛋白、左旋咪唑、乙肝疫苗、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卡介苗、免疫抑制剂、免疫核糖核酸较为有效。 ③改善肝细胞功能药物:如肌苷、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促肝细胞生长素等。【中医治疗方案】中药治疗:[辨证论治]1.肝胆湿热证:右胁胀痛,按之疼痛,双目轻度疼痛,胁下肿块,脘腹痞胀,下肢轻浮,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食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温中健脾化湿。5.瘀滞肝络证: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之痛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颊胸臂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行气化瘀通络。6.肝肾阴虚证:肝区隐痛,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头晕目胀,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滋补肝肾
部分病例可演变成肝积,甚至恶变成肝癌。
【预后】预防: 一、应重视慢性肝炎的治疗。治疗时要到正规医院治疗,要合理正确用药,一旦治疗方案确定,要积极配合医生,同时保持乐观心态。 二、治疗慢性肝炎时要慎用药物。某些药物可以引起暴发性慢性肝炎患者应注意治养结合。在正规的肝病医院积极治疗的同时,养肝十分重要,注意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营养,还要保持大便通畅,可以经常做做腹推自我保健。 四、慢性肝炎患者应注意调整心态。不良情绪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细胞明显减少,容易导致慢性肝炎患者应端正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慢性肝炎患者应定期复查。应保证半年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对于转氨酶不稳定的患者更应该勤查。肝功能正常的病毒携带者也要按期检查,以便于及时了解病情的发展。【饮食保健】 一、肝著食疗方1、治慢性肝炎:鲜番茄250克,洗净切块;牛肉100克切成薄片,少许油、盐、糖调味同煮佐膳。每日1次。2、治慢性肝炎等:鲜番茄250克洗净切块,牛肉100克切薄片,用少许油盐糖调味同煮,佐膳食用。有平肝降压、健胃消食、补脾益血作用。3、寄生芦根黄鳝汤:黄鳝2-3条去肠杂,芦根30克,桑寄生60克,同煮汤,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有清热,利湿,滋阴,益血,补气作用。可治慢性肝炎。4、治慢性肝炎:鳝鱼2--3条去肠杂,芦根30克,桑寄生60克,同煮汤,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5、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慢性肝炎患者饮食中的脂肪不应过分限制,但一定要适量,以免影响肌体热能供给和降低食欲,但应避免油腻的食物,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适宜饮用绿茶慢性肝炎有五心烦热、口干口苦、牙龈红肿慢性肝炎病人有要有乐观的情绪,正确对待疾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应生活规律。慢性肝炎病程处于静止期,肝功能稳定,即使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如肝区不适,腹胀及容易疲劳,或者长期有乙肝和/或丙肝病毒携带,一般无需绝对卧床休息,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但要避免重体力劳动),活动量因人制宜,以不觉疲劳为准。因为长期的卧床休息不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而且使肢体的肌力减弱,一旦有大的活动量,便心慌气短。此期的休息以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原则较合适。当又出现症状,肝功反复,则应以休息国主。在休息的基础上,可适当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坚持定期复查肝功和病毒指标,依照肝功是否正常,可每隔1~2个月复查一次,连续随访1~2年,这样可使病人本身了解自己的病情,也便于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帮助病人确定下一步的用药。用药应听从医生的医嘱,不可随意停药,更不能轻信街头游医和民间秘方,以免病情加重,耽误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 | 病毒性肝炎 | 过敏性紫癜 | 肝性脑病 | 败血症 | 高血压 | 肝硬化 | 经络 | 出血 | 黄疸 | 发热 | 便秘 | 脏腑 | 昏迷
| 胁部肿胀 |肝气郁结 |肝质地硬 |干胁痛 |上腹部肿块及腹胀 |上腹囊性肿块 |弦脉 |指甲中央部分隆起 |中指半月甲呈粉红色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