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世界各国膀胱癌的发病率相差很大,西欧和北美最高,东欧和一些亚洲国家比较低,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在泌尿系统肿瘤占第一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10倍,60岁以后发病率高;此外还有种族差别。95%以上是尿路上皮性肿瘤,移行细胞癌占90%,腺癌和鳞癌占2%~3%。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如平滑肌肉瘤和横纹肌肉瘤等少见。
膀胱癌的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职业因素、吸烟、反复感染和炎症、长期大量使用非那西汀或环磷酰胺以及放射治疗等均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男性癌症的6%,死亡率的2.5%。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工农业生产发展所致环境污染,膀胱肿瘤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膀胱癌分为移行细胞癌[约占95%,又称泌尿上皮癌(urothelium)]、鳞状细胞癌(5.9%)、腺癌(3.7%)等。
膀胱癌的转移途径包括直接扩散、经淋巴道或血行扩散及癌细胞直接种植等三种途径。其生物行为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再发和种植与上尿路的上皮癌在诊治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是起源于膀胱内壁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全身肿瘤的第八位,女性排在第十二位以后。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组织学分级
膀胱癌的分级与膀胱癌的复发和侵袭行为密切相关。膀胱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分级(grade)表示。关于膀胱癌的分级, 目前普遍采用WHO分级法(WH01973,WHO/ISUP1998,WHO2004)。
一、WH01973分级法 1973年的膀胱癌组织学分级法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级,分别用grade1、2、3或grade
Ⅰ、
Ⅱ、
Ⅲ表示。
二、WHO/ISUP分级法 1998年WHO和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提出了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新分类法,2004年WHO正式公布了这一新的分级法。新分类法中肿瘤的分类主要基于光镜下的显微组织特征,相关形态特征的细胞类型和组织构型.此分级法将尿路上皮肿瘤分为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PUNLMP),低分级和高分级尿路上皮癌。
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指乳头状尿路上皮损害,乳头状肿瘤细胞排列有序,结构轻度异常、细胞核轻度间变,可不考虑细胞层次的数目。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细胞层次明显多于乳头状瘤,如(或)细胞核轻微增大、染色质增多,有丝分裂相偶见,通常限于基底层。此种尿路上皮肿瘤虽然进展的风险很小,但不完全属于良性病变,仍有复发的可能。
建议使用WHO2004分级法,以便用统一的标准诊断膀胱肿瘤,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危险倾向。但是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验证新的WHO分级法比WH01973分级法有更合理和更优越之处。目前可以同时使用WH01973、WHO2004分级标准(表84—
1)。
膀胱癌分期
膀胱癌的分期指肿瘤浸润深度及转移隋况,是判断膀胱肿瘤预后的最有价值的参数。目前主要有两种分期方法,一种是美国的Jewett—Strong—Marshall分期法。另一种为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分期法。目前普遍采用国际抗癌联盟的2002年第6版TNM分期法(表84—
2)。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is,Ta,T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以上)。局限于黏膜(Ta—Tis)和黏膜T(T1)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以往称为表浅性膀胱癌)占75%~85%。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15%~25%.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大约70%为Ta期病变,20%为T1期病变,10%为膀胱原位癌。原位癌虽然也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一般分化差,属于高度恶性的肿瘤,向肌层浸润性进展的概率要高得多。因此,应将原位癌与Ta、T1期膀胱癌另以区别。
推荐意见:
1.膀胱癌分期系统:推荐采用膀胱癌2002TNM分期系统(UICC)。
2.膀胱癌分级系统:在证明新的WHO分级法比WH01973分级法更合理之前,可以同时使用WH01973和WHO2004分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