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蚀性角膜溃疡 ( Mooren’s
ulcer )
别名: Mooren溃疡
解释 收起

 
     蚕蚀性角膜溃疡( Mooren ’s  ulcer ) (彩图3)是一种自发性、慢性、边缘性、进行性、疼痛性角膜溃疡。确切病因不明,可能是某些炎症、感染、手术或外伤等因素诱导改变了角膜上皮及结膜的抗原性,使机体产生 自身抗体,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所致。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可能是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49年,Bowman首次描述了该病,1867年,Mooren 详细描述了此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了临床诊断标准,故该病又称为Mooren溃疡。Wood和Kaufman ( 1971年) 描述了蚕食性角膜溃疡的两种类型:工型为良性型,多为单眼发病,发病年龄35岁以上,症状较轻,浸润较局限,病情发展缓慢,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好;
    Ⅱ型为恶性型,常为双眼发病,发病年龄35 岁以下,病情发展迅速且严重,浸润范围大,药物及手术效果差,易复发,预后差。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多发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剧烈,不可缓解。良性型者多为单眼发病,发病年龄35岁以上,症状较轻,病情发展缓慢;恶性型者,常为双眼发病,35岁以下,病情严重,发展速度快而难以治愈。  
   
    (二)眼部表现 
     病变初期,周边部角膜浅基质层出现浸润,可在角膜缘的任何位置发生,但多位于睑裂区。几周内浸润区出现角膜上皮缺损,形成慢性边缘性角膜基质溃疡。病变区与角膜缘之间无透明角膜间隔。溃疡沿角膜缘发展,并向角膜中央蔓延,浸润缘呈潜掘状。溃疡面常有新生上皮覆盖和新生血管长入,导致角膜纤维化、血管化。良性型溃疡一般侵蚀至 1/3到1/2角膜基质,很少引起角膜穿孔。恶性型溃疡表现为进展快,溃疡进行缘有灰白色浸润线,溃疡深达后弹力层易造成穿孔,未被累及的角膜仍保持透明。如果溃疡继发感染,可导致前房积脓。 
    蚕蚀性角膜溃疡(Mooren’s ulcer)是一种自发性、慢性、边缘性、进行性、疼痛性角膜溃疡。确切病因不清,可能的因素包括外伤、手术或感染(寄生虫、带状疱疹、梅毒、结核、丙型肝炎等)。
    蚕蚀性角膜溃疡又称Mooren溃疡,是一种自发性、慢性、疼痛性、进行性、非感染性、周边部角膜溃疡。其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清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特异性自身免疫有关,一般将其视为
    Ⅲ型超敏反应。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辅助检查 展开
4 诊断要点 展开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6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7 预后评价 展开
8 病程和预后 展开
9 最新进展 展开
10 诊断标准 展开
11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3 相关课件 展开
14 相关药品 展开
15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