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filariasis)是指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目前已知对人致病的丝虫共有8种。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疾病,又称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本病通过蚊虫传播。主要临床特征有早期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反复发作,慢性期因淋巴管阻塞常发生象皮肿、乳糜尿等。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流行极广,在我国遍及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省)。近年来,由于有效的防治,发病人数已明显减少。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目前已知的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八种: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帝纹丝虫(Brugia timori)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罗阿丝虫(Loa loa)、链尾丝虫(Mansonella streptocerca)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常现丝虫(Mansonella perstans)、奥氏丝虫(Mansonella ozzardi)寄生于人体腔。丝虫流行面广,在我国流行的有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本节重点介绍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决议,到2020年要在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我国到2006年,已有16个丝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全部消除丝虫病标准,彻底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但在原丝虫病流行区,目前仍有约40万慢性丝虫病患者。
病原学
(一)成虫
班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外形乳白细长,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绕在一起。班氏雄虫(28.2~42)mm×0.1mm,马来雄虫身长稍短,两种雄虫的结构相似,差别甚微,主要区别为肛孔周围的乳突数目及分布不同,班氏雄虫肛孔两侧有8~10对乳突,马来丝虫仅有4对,在肛孔至尾端班氏雄虫有1~2对乳突,而马来雄虫则无。两种雌虫身长和宽度约为雄虫1倍,形态结构基本相同。
(二)微丝蚴
雌虫胎生幼虫,称微丝蚴(microfilariae),主要出现在外周血液,呈丝状活动,微丝蚴从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有明显的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日晨4时,班氏微丝蚴为晚10时至次日晨2时。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微丝蚴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2~3个月,长者可达数年。
(三)生活史
班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中间宿主)体内,另一阶段在人(终宿主)体内。
1.在蚊体内含有微丝蚴的人血被蚊虫叮咬吸入蚊胃,微丝蚴经1~7小时脱鞘,穿过胃壁经腹腔进入胸肌,发育为寄生期幼虫,约1~3周经两次蜕皮,发育为感染期幼虫,离开胸肌,移行到蚊下唇,再叮咬人时,侵人人体。
2.在人体内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部分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死亡,部分幼虫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发育为成虫。两种丝虫寄生在人体的部位有所不同,班氏丝虫主要寄生在浅表淋巴系统,以及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等处的深部淋巴系统;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从幼虫侵入人体至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班氏丝虫需8~12个月,马来丝虫需3~4个月。两种丝虫的寿命一般为4~10年,个别可长达40年。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腔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通过蚊虫传播。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丝虫病(filariasis)是指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临床上早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引起的不同部位淋日水肿、象皮肿和睾丸鞘膜积液。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主要来源。蚊虫叮咬为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男女老幼皆易感。夏秋季适于蚊虫繁殖及微丝蚴在蚁体内发育,故发病率以每年5~11月份为高。人体感染丝虫后仅产生低水平免疫力,故可反复感染。目前,我国可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和查体要点
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50%~70%为无症状感染者,即血中有微丝蚴而不表现临床症状。潜伏期4个月至1.5年,平均半年。
1.早期(急性炎症期)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多发生于下肢,常见有腹股沟、腹部淋巴结肿痛,继之出现大腿内侧淋巴管炎由上向下蔓延,称“逆行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出现红肿与压痛。
(2)丝虫热: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2~3天后自退,局部症状不明显。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所致。
(3)精囊炎、附睾炎和睾丸炎:表现为发热和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局部检查可见睾丸和附睾肿大,有压痛,精囊上有一个或多个结节性肿块,压痛明显,持续数天后可自行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反复发作可致肿块逐渐增大。
(4)肺暗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及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游走性浸润,X线片可见支气管纹理增多和广泛粟粒样斑点状阴影,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细胞和夏雷结晶。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不等,血中可找到微丝蚴。
2.晚期(淋巴阻塞病变期)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扩张: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管曲张常见于腹股沟、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
(2)鞘膜积液:多见,轻者常无症状,积液较多者因囊体积增大,皱褶消失,有下坠而无疼痛。透州试验阳性,积液可为草黄色淋巴液或乳白色的乳糜液,积液沉淀中可找到微丝蚴。
(3)乳糜尿: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淋巴管阻塞造成肠干淋巴结内淋巴反流,进入泌尿道内形成乳糜尿,淋巴漏处伴出血,混入尿内称为乳糜血尿。一般发病后持续数日后数周而自行停止,但劳累后进食油腻后可诱发。
(4)象皮肿与淋巴水肿:淋巴水肿为可逆性水肿,淋巴液回流改善后可自行消退。若淋巴回流不能恢复,日久发展为象皮肿,此时有或无凹陷性水肿,皮肤肥厚、变硬、不出汗、干燥;后期皮肤粗糙,出现褶沟,疣状结节。继发感染,形成慢性溃疡。
(5)其他临床表现:少见于乳房丝虫结节、眼部丝虫病、肾损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