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SSPE的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推测SSPE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最初的
麻疹病毒在体内增殖过程中发生变异或
感染的是有缺陷的
麻疹病毒,故不能被清除。
多组研究发现引起SSPE
麻疹病毒的膜蛋白即基质蛋白(matrix蛋白,M蛋白)、融合蛋白(fusion蛋白,F蛋白)和血液凝集素蛋白(hemagglutinate蛋白,H蛋白)均有表达缺陷,影响了病毒的出芽和细胞外释放,导致病毒在脑细胞内聚集,形成中枢
神经系统的持续
感染。
另一推测是机体对
麻疹病毒的免疫反应有缺陷,致使
麻疹
病毒感染脑部后长期潜伏,在某种条件下发病,此乃SSPE的免疫发病机制。因SSPE多发生在幼龄时期(尤在1岁以内)
感染过
麻疹的患儿,认为病毒作用于免疫功能发育未成熟的幼龄宿主,从而导致病毒以不完整或缺陷型持续存在于中枢
神经系统。据推测由于病毒M多肽缺损是因为信息RNA到M多肽的考译过程发生故障。并认为产生游离病毒的完全型
麻疹病毒在中枢
神经系统演变为不产生游离病毒的M蛋白多肽缺损型病毒,造成持续性
感染可能是SSPE发病原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缺损型病毒在脑内是以核衣壳的形式向邻近细胞传递,从而导致脑细胞的进行性损害。
综上所述,SSPE的发病可能与病毒的特点及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
2.病理 其病理损害遍及中枢
神经系统的白质和灰质。
肉眼观可见弥漫性
脑萎缩,触之可感到过分坚硬。镜检显示皮质与白质内血管周围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呈袖套状浸润。大脑灰质呈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脱失。白质及白质深层有斑片状脱髓鞘和神经胶质增生(硬化性脑炎),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核内及胞浆内可见嗜伊红包涵体。电镜检查显示包涵体是由与副黏病毒的核衣壳相似的空心小管组成.用荧光抗体染色显示
麻疹病毒阳性。急性期或病程较短者包涵体较常见,较慢性的病例可见较多的白质髓鞘脱失。
【病因】
病因:现认为本病为
麻疹病毒的慢性
感染。而
麻疹病毒是否会变为缺损型并持续
感染机体又与该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有关。
研究发现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
麻疹病毒抗体滴度增高,在脑皮质中存在
麻疹病毒抗原。脑活检电镜检查可发现细胞内包涵体,并有
麻疹病毒样的致密颗粒
积聚。将患者脑组织与非神经细胞进行联合培养,约半数可获得病毒。用患者脑组织接种于动物,可使动物成功地
感染。以上情况均支持本病与
麻疹
病毒感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