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过去由于片面地认为—
脾脏并非生命必需的器官―,且
脾脏血供丰富,组织脆弱,止血困难,很长时间以来,脾切除是治疗各种类型
脾破裂的惟一选择。然而,现代
脾脏研究证明,
脾脏具有多种功能,特别是对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
感染(OPSI)风险的认识,使外科医生逐步形成了—保脾―的概念,并确立了脾外伤的处理原则:
①抢救生命第一,保留
脾脏第二;
②年龄越小越倾向于保脾手术;
③保留
脾脏的质和量须具备足够的脾功能;
④根据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选择恰当的保脾术式或联合应用几种术式。
1.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包膜下或浅层
脾破裂的病人,如
出血不多,生命体征稳定,又无合并伤,可在严密的动态观察下行保守治疗。具体适应证为:
①按AAST分级(或我国脾外科学组分级)标准为?级;
②年龄小于50岁;
③无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合并伤;
④除外病理性
脾破裂,无凝血功能异常;
⑤血流动力学稳定,输血量不超过400v800ml;
⑥影像学(B超、CT)动态监测血肿不扩大,积血不增加,或
脾动脉造影无或极少量造影剂外溢;
⑦具备中转手术与重症监护的条件。在上述适应证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决定是否行保守治疗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发现部分AAST?级脾损伤也可通过非手术治愈,年龄也可放宽至55岁甚至更高。但对脾外伤的保守治疗仍有必要采取慎重态度,尤其在监测手段与抢救措施不够完备的中小医院,不宜过分提倡,即便在条件具备的大型医院,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就抢救生命而言,脾外伤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的把握更大,风险更小。保守治疗的主要措施包括:绝对卧床,禁食、水,胃肠减压,输血补液,应用止血药与抗生素等。约2v3周后可下床轻微活动,恢复后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2.保脾手术 保脾手术方法较多,术者需根据脾外伤的病情、所在医院的条件,术者本人的经验等做出具体选择。应尽量保留不低于正常人的1/3
脾脏体积和良好血运,才能有效地维持
脾脏的正常功能。
(1)局部物理或生物胶止血技术:对那些裂口小而浅的?级脾外伤,在开腹后可采用
吸收性明胶海绵填塞破裂处压迫止血,也可用生物胶黏合止血、微波或氩气凝固止血、
脾破裂捆扎、网罩止血术等,如适应证选择得当,不失为是确实可靠、简便可行的处理方法。
(2)缝合修补术:对裂口小,未伤及大血管的?、?级
脾破裂可进行缝合修补术。理由是
脾脏破裂口多为横形,与脾内大血管方向一致,不是伤及叶间血管主干而是小梁血管。因此对于裂口小、局部物理或生物胶止血技术无效,且又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
脾脏外伤病人,应用缝合修补技术进行止血比较安全有效。但此术式要视病人术中
出血情况,有无其他合并伤及急诊手术条件而定,对病情危重,缝合止血效果不好,手术技术力量又差,不强调缝合修补,否则会因失血过多危及病人生命。
(3)脾动脉结扎或术中栓塞术:脾动脉结扎可使脾动脉压力下降50v60mmHg,
脾脏体积变小,具有一定韧性,便于缝合,达到更有效的止血目的。脾动脉结扎后,一般不会引起
脾脏梗死,这是由于其血运可由周围韧带的血管进行代偿之故。但亦有研究发现脾动脉主干结扎后,
脾脏不能从血流中清除
肺炎球菌,病人仍有发生凶险性
感染的可能。术中
脾动脉栓塞术由于栓塞范围不易控制,且有发生异位栓塞与脾梗死、
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
临床应用很少。至于X线透视下经股
动脉穿刺置管的
脾动脉栓塞术(SAE)又称内科性
脾切除术,应属于保守治疗的范畴,近年来在治疗脾外伤方面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
出血、
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且多需栓塞脾动脉主干才能有效止血,其治疗价值还存在争议。
(4)
部分脾切除术:适用于?级、部分?级
脾破裂,部分脾血运良好者。尤其适合于
脾脏某一部分破裂严重,难以保留者。开腹后按脾段分布将
脾脏损伤部分的血管游离结扎,在与正常的组织间即显现一清晰的分界线,用大号针及可吸收缝线,在分界处贯穿正常脾组织边缘行间断或连续交锁缝合结扎,然后用解剖刀或电刀、激光器、超声吸引装置(CUSA)等切除失活之部分
脾脏,对断面上遇到的
出血应予确切止血,最后用一块大网膜组织覆盖切面。近年来采用微波组织凝固技术在
脾脏的预定切除线形成一凝固带,然后用手术刀分离、切除外伤或病变的部分
脾脏,方法简单,止血确切,效果满意,有推广应用价值。
(5)腹腔镜保脾术:腹腔镜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便于判定损伤程度。常规
二氧化碳持续气腹,压力维持在12v14mmHg,先了解脾损伤的程度和腹内其他脏器的病变,然后吸尽脾周围积血,显露
脾脏。对于?、?级的破裂,可用生物胶喷洒、电凝止血并加止血海绵填塞止血;对于?级
脾破裂,则应采用综合止血方法,可在裂口内填入带血管大网膜,再行缝扎。止血后观察15min,若无
出血可以于
脾脏周围置引流管1枚,结束手术。腹腔镜保脾术主要适用于年龄轻、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认定脾损伤较轻、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复合或多脏器损伤的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需要强调的是,对损伤严重且
出血量大的?级以上
脾破裂采用腹腔镜保脾止血是不明智的,手术的成功率极低。
(6)自体
脾脏组织移植:并非所有的脾外伤可通过保脾手段获得成功,仍有大约60%的脾外伤必须行
脾切除术方能控制
出血,挽救生命。对于不能保留全脾、脾粉碎、脾门撕裂伤、脾门血块及脾修补失败的单纯性脾损伤者,合并腹内实质脏器和空腔脏器伤污染较轻者,?级、?级非病理
脾破裂,均可施行自体脾移植而使脾功能得到补偿。脾组织移植可分为网膜囊内、脾床内、腹膜皱褶内、腹直肌内等多种类型,甚至有脾细胞
门静脉或肝内注射。其中网膜囊内移植最为常用,方法是将切下的
脾脏切成一定大小的薄片,一般为2.0cm×2.0cm×0.5cm大小左右,固定于网膜血管丰富区,再将网膜游离缘折叠制成网膜囊,周边缝合数针,脾片一次可用5v6块或更多,一般认为移植正常
脾脏的1/4vl/3以上方能有效。需要指出的是,脾组织移植虽然能发挥一定的免疫功能,但其功能远不如正常
脾脏。因此,对脾外伤破裂病人在保命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
脾脏,只有对必须行脾切除的病人,才考虑行自体脾组织移植。
3.全
脾切除术 保脾术与
脾切除术相比,操作相对复杂,有术后再
出血的可能。在—先保命,后保脾―的原则下,全
脾切除术不失为治疗
脾破裂较安全的手术方案。全
脾切除术的指征:
①?型以上的
脾破裂。
②耉年病人。
③伤情危重、尽快结束手术。
④保脾术仍不能有效止血。
⑤术者对保脾手术操作欠熟练或缺乏经验,没有把握。
正确的术前准备对于手术的疗效关系颇大。如术前无明显
休克现象,
脉搏不超过100次/min,收缩压不低于100mmHg者,没必要过早地予以大量输血;因考虑其
血压升高过多,有促使血凝块脱落致再度大
出血的危险,仍应作好输血准备,在切开腹壁时较快地滴入。如术前已有
休克现象,则一方面须准备紧急手术,一方面应迅速地给予输血补液,以纠正
休克和改善循环,待
血压恢复至80v100mmHg时随即进行手术。如病人已有
休克、而输血400v800ml后仍不能使
血压上升或
脉搏转佳,则表示严重的内
出血仍在进行;此时应采取动脉输血的办法,加压急速输血,同时应毫不迟疑地及早进行手术,不必等待
休克的—好转―。因大
出血病人往往只有在进腹止血以后,才能有真正转机;如一定要等到情况—好转―以后再进行手术,无异于守株待兔,徒致误事。
手术时,在切除
脾脏制止
出血以后,尚需检查其他脏器有无损伤,以免遗漏而影响预后。如腹内无其他脏器损伤,则腹内的积血经收集过滤后,仍可输入作为自身输血之用。
(1)合并
颅脑损伤:多数病人可伴有
意识障碍或病史叙述不清楚或腹部体征表达不准确,颅内高压时,
血压、
脉搏或呼吸变化可呈现假象,而且又不宜行
腹腔镜检查等,给诊断和处理带来了难度,特别是包括
脾脏损伤在内的腹腔内脏损伤,极易误漏诊。需指出,
昏迷伴低
血压或
颅脑损伤处理后不能纠正的低
血压或不宜纠正的
休克,在单纯性
颅脑损伤并不常见,应高度警惕
脾脏破裂等腹内脏器或其他部位内
出血的可能。
在处理上,需结合病情全面考虑,如:
①不伴脑疝者,应先处理
脾破裂、腹内
出血,及时行开腹探查和
脾切除术,各种保脾术不宜采用,在处理腹内损伤的同时采取防治脑
水肿的措施;
②呈现脑疝或CT、MRI、B超等见颅内血肿或其在扩展者,应先行
开颅术再行开腹术,也可
开颅术和开腹术同时进行,但如能先行脑室引流、减压,颅内病变尚稳定者,可先处理腹内损伤,继之行
开颅术。
(2)合并胸腔内脏损伤:
脾脏破裂合并胸腔内脏损伤,可涉及心脏、大血管、肺、
气管、食管、胸导管等。这些脏器或组织损伤的后果多较严重,如可发生迅速的大
出血、失血性
休克,往往来不及抢救或死于现场;也可发生开放性或张力性
气胸或反常呼吸或心包填塞等,导致一系列严重危及生命的呼吸、循环功能紊乱或呼吸心搏骤停等。
因此,处理严重的
腹部损伤或
脾破裂者应警惕可能同时存在的胸腔内脏损伤。同样,诊治
胸部损伤也不可忽视存在腹部内脏损伤或
脾破裂的可能性。需知,膈肌破裂伤或胸腹联合伤是不易明确诊断的;存在膈肌破裂时,确定
血胸或血腹的来源也并非容易。在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中,
中心静脉压(CVP)测定值易受合并胸腔内脏损伤的影响而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