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破裂 ( traumatic rupture of spleen )
别名: 外伤性脾破裂;创伤性脾破裂;脾脏外伤-脾破裂;外伤性脾脏破裂
解释 收起

概述:外伤性 脾破裂,在战时和平时均较常见,可发生在 腹部闭合性损伤(腹部 皮肤完整,腹腔未经伤口与外界相沟通),也可发生在 腹部开放性损伤(腹部 皮肤丧失完整性,腹腔经伤口与外界相沟通)。可由多种致伤因素引起,如:
    ①挤压伤、撞击伤、拳打脚踢伤、坠落伤等累及左季肋部(左下胸)或左上腹部致其损伤;
    ②冲击伤(气浪或水波)或座带综合征等,受伤部位虽在左肩、右腹、足臀部等,但其形成的冲击外力可传导至脾脏致其损伤;
    ③锐器伤(刀、剑刺伤)或火器伤(子弹或爆炸弹片)等,穿透腹部伤及脾脏。需指出,远离脾脏的火器伤,尤其是高速且重量轻的子弹等,射入体内碰到不同密度的组织或脏器,可发生偏斜而改变方向,呈现远达效应,或其进出口可处于较远离脾脏的部位,但仍有致 脾脏损伤的可能。此外,在判断伤情时,不可忽视致伤物的特性,如:
    ①致伤物的作用强度(机械动能),取决于重量和运动速度,可用公式KE=mv 2/2g(式中KE为动能,m为物体重量,v为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由式可见,挤压伤的致伤物重量重或子弹、弹片等火器伤速度高,则其破坏性严重。
    ②子弹或弹片伤贯穿组织形成的伤道,既有前冲力也有侧冲力及其带来的作用。通常将伤道大致分为三区:即原发伤道区(系致伤物直接造成的损伤区,其中可有失去生机的组织、带入的异物、污染物等)和挫伤区(系紧邻原发伤道区,可于伤后2v3天发生坏死组织脱落,甚或继发 出血等)以及震荡区(系在挫伤区之外受影响的部位,多呈现血循环障碍,可为 感染提供条件)。     外伤性 脾破裂,依其被膜的完整性,可区分为真性破裂和中央或被膜下破裂。真性破裂即脾实质损伤和其被膜破裂,受伤即刻出现脾周围、腹腔内 出血。损伤的脾实质可呈线状、星状或破碎状等。中央或被膜下破裂,其被膜完整性未破坏,损伤部位分别位于脾实质内或被膜下,呈现裂伤、 出血或形成血肿,无明显临床征象。但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其被膜也可破裂,则发展成为真性破裂,表现为腹腔内 出血或形成脾周围血肿;可于脾实质损伤部位继发 感染,发生脾周围炎、 脾脓肿亦或形成 脾囊肿。 脾脏损伤处愈合后可不遗留痕迹,但也可纤维化形成瘢痕组织。 脾脏破裂可发生在 多发伤或复合伤中, 多发伤是指由单一致伤因素而造成的多脏器或组织的损伤;复合伤则指两种或以上的致伤因素所致者。其伤情多严重复杂,常伴危及生命的大 出血、 休克、窒息、 脑疝、心跳骤停以及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等,急救和处理有时颇为困难和棘手,诊治过程极易出现失误,应予以高度警惕。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