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肛门直肠畸形是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500v5000名新生儿中1例。男女性别大致相等,男性稍多。高位畸形男∮女为2∮1,低位畸形男∮女为1∮1。男孩中85%有直肠泌尿系瘘,女孩高位畸形80%有直肠阴道及前庭瘘。 北京儿童医院1955v2000年共收治3016例,包括先天性
肛门闭锁886例、直肠
膀胱瘘63例、直肠尿道瘘331例、
直肠阴道瘘169例、直肠前庭瘘580例、直肠会阴瘘568例、肛门狭窄419例。上海一医院妇产科统计30525名新生儿中发现11例,平均2800∮1。
早在古代人们对肛门直肠畸形就有了认识,但直至7世纪才有人用细长小刀切开会阴部及肠腔,并用探条扩张治疗该畸形。我国在16世纪,明代孙志宏的著作。简明医壳〃中对
肛门闭锁的手术治疗有详细记载:—罕有儿初生无谷道大便不能者,旬日后必不救,须用细刀割穿,要对孔亲切,开道之后,用绢帛卷如小指,以香油浸透插入,使不再合,傍用生肌散敷之自愈―。
18世纪后半叶有人主张在会阴部手术不成功时行结肠造瘘。1835年Amussat用会阴部切开法,强调充分游离直肠,无张力地将直肠黏膜与
皮肤缝合的重要性。以后有人为达到充分显露高位直肠盲端及尿道瘘,而切除尾骨或部分骶骨。1880年Neil Mcleod提出腹会阴联合手术,切开会阴不能暴露直肠时从腹部切口游离直肠。直至1948年Rhoads,Piper,Randall成功地实施了一期腹会阴手术。
近30年来,随着人们对维持排便功能的神经
肌肉的解剖生理以及肛门直肠畸形的肛周
肌肉的病理改变的深入研究,肛门直肠畸形手术方法日趋完善合理,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较好。20世纪60年代Stephens强调耻骨直肠肌在维持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上的重要性,提出对高位畸形行骶会阴或腹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即从骶部切口游离已向前上方移位的耻骨直肠肌,使直肠盲端经耻骨直肠肌环拖出,以获得良好的术后排便控制。基于肛门直肠畸形时,外括约肌发育也不正常,肌纤维走向改变,1980年de Vires和Pena提出由骶尾部正中作后矢状切口,将横纹肌复合体(包括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纤维从正中分开,然后将直肠置于横纹肌复合体之中形成肛门,这样不但能利用耻骨直肠肌,而且也充分利用了外括约肌。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肛门直肠畸形,特别是高、中位畸形时,在直肠远端及瘘管处肠壁环肌局限性增厚,即有内括约肌或已具有内括约肌雏形,因此强调在行肛门成形术时也应尽量保留和利用肛门内括约肌。
因此,治疗肛门直肠畸形,特别是高、中位畸形的手术原则应是利用电刺激及显微外科技术,尽量保护和利用那些位置异常和
发育不全的肛周
肌肉-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内括约肌,使其尽量恢复与直肠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即一方面应使直肠通过或位于耻骨直肠肌环及外括约肌中心,另一方面也应尽量保存和利用肛门内括约肌及其功能。
肛门直肠畸形的首次手术很重要,如处理不当,或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但给再次手术造成困难,更重要的是将明显影响治疗效果。
对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不仅要挽救病儿的生命,提高存活率,而且要提高其生活质量。即要使患儿具有正常的排便功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参加社会活动。为达到此目的,除手术治疗外,正确的
术后处理,坚持扩肛以及采用包括微机图像
生物反馈疗法的排便训练等措施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