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隐睾(cryptorchidism),也称睾丸未降或睾丸下降不全,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程序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 隐睾的发病率在 生长发育中逐渐降低, 早产儿的发病率约30%,新生儿为4%,1岁时为0.66%,成年人为0.3%,表明睾丸的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出生后睾丸仍可继续下降。但一般至6个月之后,继续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 胚胎睾丸形成时,其位置相当于第12胸椎。随着胚胎时期脊柱的迅速发育,第12胸椎向颅侧移行,睾丸受相对固定的睾丸引带约束不能随第12胸椎上移,其位置反而靠近腹股沟管内环处。这一过程可能也与苗勒管(副中肾管)抑制物质(müllerian inhibit substance,MIS)调节有关。随之,睾丸从腹股沟管内环经腹股沟管出外环而进入阴囊,是谓睾丸下降过程。 有关睾丸正常下降的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存在下列几种推测: 1.睾丸引带的牵拉 睾丸引带的近端附着于睾丸和附睾,末端主要附着于阴囊底部,另有部分分别附着于耻骨结节、会阴部或股内侧部。在睾酮的作用下,引带容积增大、 肿胀,精索血管也延长增粗呈曲张状,睾丸即沿着引带扩张过的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底部。如果睾丸在其下降过程中停留在腹股沟管或内、外环附近,则为下降不全。如睾丸沿睾丸引带末端的其他分支下降至耻骨部、会阴部或股部,未降至阴囊底部,则成为异位睾丸。 但睾丸引带的形态结构、功能效应并不明确,人类胚胎中,引带和阴囊仅有微弱的附着,可能不足以支持对睾丸的任何牵拉。 2.腹内压作用 腹内压增高造成睾丸离开腹部进入腹股沟管,其证据是一种 先天性腹壁肌肉发育不良的综合征,型状腹综合征(prune-belly syndrome),常伴有双侧腹腔内隐睾。 3.内分泌调节 内分泌因素在促进睾丸降入阴囊过程中肯定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