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 ( hypospadias )
别名: 尿道下裂
解释 收起

概述:尿道异位开口于尿道腹侧,称为尿道下裂(hypospadias)。尿道下裂开口可发生于由会阴部至阴茎头间的任何部位。尿道外口的远端、尿道与周围组织 发育不全,形成纤维索牵扯阴茎,使阴茎弯向腹侧。先天性阴茎下弯者并不全有尿道下裂,但尿道下裂都有不同程度的阴茎下弯。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王益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描述为:">    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比较多见的先天性畸形。尿道下裂是由于生殖结节腹侧纵行的尿生殖沟自后向前闭合过程停止所致。它的畸形有四个特征:
    ① 尿道开口异常;
    ②阴茎向腹侧屈曲畸形;
    ③阴茎背侧包皮正常而阴茎腹侧包皮缺乏;
    ④尿道海绵体发育不全,从阴茎系带部延伸到异常尿道开口,形成一条粗的纤维带。
根据尿道开口异常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 阴茎头型;
    ② 阴茎型;
    ③ 阴囊型;
    ④会阴型(图51-7)。后三种类型可影响到性功能和性行为,生活中需取坐位排尿,洗澡时回避别人看见畸形生殖器等实际问题而给病人心理上带来障碍。会阴型尿道下裂,阴部外表类似女性,应在婴儿期确定性别,以免被误认而到成年期造成更严重的心理和生理障碍。尿道下裂需作整形手术,以恢复正常站立排尿和成年后能进行性生活,睾丸有生精功能者还可获得生育能力。手术宜在学龄前施行,可一期或分期完成。有些病人伴睾丸未降或腹股沟疝,也应作相应手术。

    尿道下裂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因为前尿道发育不全而导致尿道开口达不到正常位置,尿道开口于正常尿道口近侧直至会阴部的途径上,造成的尿道阴茎畸形。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罕见。按尿道外口位置分为阴茎头型、阴茎体型、阴茎阴囊型和会阴型。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外科中常见的下尿路畸形,国内统计资料统计其发生率约为125~250:10万。国外统计资料显示,尿道下裂发生率在过去30年内增长3~5倍。典型的尿道下裂包含以下相互关联的解剖和发育异常:
   
    ①尿道开口位置异常,可以位于龟头腹侧、冠状沟、阴茎体腹侧及会阴;
   
    ②阴茎下屈畸形;
   
    ③包皮分布异常,即背侧包皮冗余而腹侧缺乏;
   
    ④尿道海绵体发育不全。
    并非所有患者都有第
    ②和第
    ③项畸形。
    1.胚胎发生与病因学  在男性胚胎第4周起,泄殖腔前壁增厚、突起形成尿道板,向尿生殖窦阴茎部延伸。而尿生殖窦阴茎部腹侧在尿道板两侧增厚形成尿道棘,其间的凹陷称为尿道沟,尿道棘由上皮覆盖。以后,随着男性胚胎睾丸间质细胞功能的成熟,在雄激素作用下,尿道板两侧尿道棘逐渐在其腹侧中线融合,而尿道板背侧的尿生殖窦上皮退化,在第8周左右形成次级尿道沟,此一过程延续直至男性胚胎尿道沟发育完成。龟头部尿道稍晚由尿道板演化而成,龟头部尿道远端的发生目前认为也是尿道板来源。
    2.在男性胚胎早期,由于腹侧结构发育较晚,阴茎呈现显著的腹侧弯曲。在这一时期,包皮在背侧完全包绕阴茎体,在腹侧仅附着于尿道外口,呈现背侧“罩子”样外观,直到胚胎20周左右才形成包皮内板环绕龟头。
    尿道下裂(hypospadias)是尿生殖沟自后向前闭合过程停止所致。尿道口位于正常尿道近端至会阴的途径上,部分病例并发阴茎下弯,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我国男婴发病率约为3/1000。
分型
   
    一、冠状沟型。
   
    二、阴茎体型。
   
    三、阴茎阴囊型。
   
    四、会阴型。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18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