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简称恶黑,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视网膜、脑膜、或者甚至是胃肠道的黑素细胞。目前恶黑的发生率在日益增加,因此,应当不断提高对恶黑的警惕以期早期诊断和预防,并对高危进行有规律的监视。
恶黑的病因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是多种不同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
包括种族与遗传、创伤与刺激、病毒、日光以及免疫因素等。
诊断思路
(一)临床特点
1.恶黑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和老年人,青年发病者少,儿童罕见。
2.恶黑的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或原有的黑素细胞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随着增大,损害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如向周围扩散时,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
3.根据恶黑的发病方式、起源、病程与预后的不同,将恶黑分为两大类或两个阶段,即原位性恶黑及侵袭性恶黑。
4.原位恶黑是指恶黑病变仅局限于表皮内,处于原位阶段。可分为三型:恶性雀斑样痣、浅表扩散性原位恶黑、肢端原位黑素瘤。侵袭性恶黑主要分为四型:恶性雀斑样黑素瘤、浅表扩散性恶黑、肢端黑素瘤和结节性恶黑。
5.恶性雀斑样痣开始为一色素不均匀的斑点,一般不隆起,边缘不规则,逐渐向周围扩大,直径可达数厘米,往往一边扩大,而另一边自行消退。损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点。浅表扩散性原位恶黑通常皮损稍隆起,外形不规则或边缘呈锯齿状,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点是色调多变而不一致,黄褐色、褐色、黑色,同时混有灰白色。肢端原位黑素瘤发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周无毛部位,很快发生侵袭性生长,具有双相生长模式,既有水平放射状生长,也有垂直性生长。在水平放射状生长时,临床表现为斑状损害,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颜色不均匀,呈茶褐色、暗褐色乃至黑色,混杂存在,表面不隆起。
6.恶性雀斑样黑素瘤常常在恶性雀斑样痣基础上,出现一或数个蓝黑色结节,生长缓慢。浅表扩散性恶黑是由浅表扩散性原位恶黑发展而来,此时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础上,出现局部浸润、结节、溃疡、出血。肢端黑素瘤是由肢端原位黑素瘤发展而来,当肢端原位黑素瘤出现垂直生长时,原有色素斑中央即出现丘疹、结节,甚至呈疣状或破溃。结节性恶黑开始为隆起的斑块、结节或深在结节,黑色或青黑色。由于生长迅速,因此一发现就是隆起结节。以后很快增大,可发生溃疡,或隆起如蕈状或菜花样。
(二)诊断步骤
诊断流程见图26—9。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少见,多数起自后天原发性黑色素瘤,一部份起自结膜色素痣,极少数起自正常结膜。可侵犯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