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黏膜甚至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不仅位于鼓室,还经常侵犯鼓窦、乳突和咽鼓管。本病很常见,多数儿童期发病,由急性中耳炎迁延而来,部分患者起因于鼓膜置管后的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及耳内进水后易急性发作。导致炎症迁延为慢性的主要原因是中耳(尤其是上鼓室、鼓窦开口)存在高度水肿的黏膜和肉芽组织等不可逆性病变,阻碍了鼓窦和乳突的通气和引流;其他原因有机体抵抗力低下,以及鼻、咽部慢性病变造成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中耳肉芽组织可引起骨腐蚀,更促进了炎症的慢性过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其他有奇异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临床上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较常见,尤其是合并胆脂瘤者。
根据中耳病理及I临床表现的差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传统地被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对中耳炎分类和分型重新做出了规范,将胆脂瘤中耳炎(包括后天原发性和后天继发性胆脂瘤)单独划分为一类,而不再属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个型别。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突出的临床特征为永久性鼓膜穿孔、持续或间歇性流脓及听力下降,但症状轻重与病变程度有关。病变仅限于中耳黏膜者,耳漏多为间歇性,黏液性或黏脓性,量少而无臭味,患者听力损失轻微,但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可急性发作,流脓增多。病变较重者,可有广泛的骨质破坏(听骨、鼓沟、鼓窦、乳突骨质)和肉芽组织形成,患者常表现为持续脓性或黏液脓血性耳漏,可有异味,听力损失也较重。
(二)查体要点
重点观察耳漏性质、鼓膜穿孔大小及位置、鼓室内病变情况,注意局部引流是否通畅,外耳道后上壁有无塌陷。视病变程度,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鼓膜紧张部中央性或边缘性穿孔,外耳道和鼓室内干燥或有脓性、黏脓性分泌物,鼓室黏膜可有轻度水肿、肉芽或息肉,听骨链可完好或不同程度腐蚀。除详细的耳部体检外,还应强调鼻腔和咽部的检查,以发现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慢性阻塞性病变。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以长期间歇或持续性耳流脓、听力减退和鼓膜穿孔为主要临床特点。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