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膀胱炎(radiation cystitis)多见于子宫颈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及直肠癌等盆腔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率为1%~2%,发生时间多数在放射治疗结束后2~3年,短则照射后数月,长则10~20年。多数学者认为,膀胱组织对射线的耐受量为60Gy,超过此剂量易发生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的病变部位常见于膀胱后壁、三角区及其周围组织,因其靠近照射部位以及血液供应较少。病理变化主要是黏膜溃疡伴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萎缩或增生。
(1)病史:有明确的放疗史,照射剂量在55Gy以上。 (2)症状:突发性、无痛性血尿,多伴有尿频、尿急,尿中带有大小不等的血凝块,少数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晚期形成溃疡并继发膀胱穿孔,形成腹膜炎。如远端输尿管受侵犯,发生狭窄可引起肾盂积水,重者发展成尿毒症。 (3)体征:患者可有明显下腹触痛,严重贫血者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伴有细菌感染者可有发热。
出血。
出血点可在直视下电凝止血,或以5%甲醛棉球放在出血处15分钟,多可止血。对弥漫性多灶性出血点可用1%明矾溶液或4%~5%的甲醛溶液膀胱灌注,保留20分钟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效果良好。 4.高压氧 能使放射线引起的膀胱血管病变向反方向发展,它可使膀胱壁形成新血管,增加组织的供氧。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治愈率为64%~75%,有效率可达92%且不会促使癌肿增长。但膀胱大出血效果良好。 6.中医疗法 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中药配以缓解膀胱内,直接作用于受损伤的膀胱黏膜局部,不仅疗效好,见效快,而且全身副作用小,用药方便、经济。
目前对放射性膀胱炎预防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有人应用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预防放射性膀胱炎,发现SOD在降低放射损伤方面是有效的。有研究认为放疗诱导形成的超氧自由基破坏了膀胱黏膜上皮的保护机制,并发现SOD的mRNA在接受放疗患者的尿路上皮过度表达,转染了锰一超氧歧化酶基因的尿路上皮能很快从放射损伤中恢复,而高压氧能诱导SOD大量地合成,从而清除过量的氧自由基,使尿路上皮得到保护。因此,推测高压氧疗法在预防放射性膀胱炎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出血 | 发热 | 水肿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