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
解释 收起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并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炎、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最终导致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泡腔内完全纤维化和囊泡状的蜂窝肺。目前,IPF仅指特发性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本病多为散发,估计发病率为3~8/10万,占所有间质性肺病的65%左右。本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常见年龄为50~70岁,吸烟的男性发病率较高。多数因肺纤维化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存活时间3~5年,至今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病理改变
    早期或急性期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泡炎。低倍镜下病变的多样性,正常肺组织、肺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和散在的中性粒细胞及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化和蜂窝改变。肺泡腔可以有脱落的
    Ⅱ型肺泡细胞、巨噬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随着疾病的发展,炎症细胞渗出和浸润逐渐减少,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肺泡壁增厚,
    Ⅱ型肺泡细胞增生。形成非细胞组成的胶原束和成纤维细胞灶。后期呈现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泡、肺泡管及细支气管变形,扩张成囊状,大小数厘米不等,谓之“蜂窝肺”。蜂窝肺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表现,是肺严重损伤的标志。本病肺泡、毛细血管膜可以有不对称性或偏心性增厚,肺毛细血管床减少,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平滑肌肥厚、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但是IPF病理上缺乏动脉血管炎、肉芽肿、微生物或矿物质所致病变。
诊断思路
  
 
    (一)血液检查
    缺乏特异性,可有血流增快,丙种球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某些抗体阳性或滴度增高,如抗核抗体(ANA)和类风湿因子(RF)等可阳性,血清表面活性物质(SP-A和SP-D)的水平与肺泡炎的程度相关,与预后正相关。
   
    (二)常规X线胸片
    早期肺泡炎x线胸片上不能显示异常;随着病变的进展,X线胸片表现为弥漫性、相对对称的呈网织状或网织结节状浸润伴肺容积缩小,直径3~15mm大小的多发性囊状透光影(蜂窝肺)。主要病变多分布于双肺基底部、胸膜下区周边部。膈肌上抬,叶间裂移位。
   
    (三)HRCT
    评估肺周边部、纵隔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的异常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HRCT显示次小叶细微结构改变,如线状、网状、毛玻璃状阴影。病变多见于双肺中下肺野周边部,呈网状和蜂窝状,牵引性支气管或细支气管扩张。亦可见新月形影、胸膜下线状影。毛玻璃样改变少见或缺如。晚期伴肺容积明显缩小,解剖学变形和肺动脉扩张。6%~10%的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并发肺癌。肺癌通常出现在纤维化部位,呈结节影或团块影或模糊的实变影。
   
    (四)肺功能检查
    典型肺功能改变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总量、功能残气量和残气量下降。FEV1/FVC正常或增加。一氧化碳弥散(DL co)降低,即在通气功能和肺容积正常时,DLco也可降低,DLco与肺组织的破坏程度正相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PaO2、PaCO2下降,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增大,且在活动后更明显。肺功能检查可作动态观察,对病情估价很有帮助,用于考核疗效可能也是有用的。肺功能异常没有特异性,无鉴别诊断价值。
   
    (五)支气管肺泡灌洗
    BALF检测对诊断IPF(UIP)的作用有限,主要是缩小ILD诊断范围即排除其他肺疾病(如肿瘤、感染、嗜酸粒细胞肺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结节病和肺泡蛋白沉积症等)。绝大多数数BALF的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超过5% ,半数晚期可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加。
   
    (六)肺活检
    对于本病病确诊和活动性评价十分有意义。首选的肺活检方法是纤支镜做TBLB,但标本小(2~5mm),必要时开胸活检或胸腔镜检查。活检时应在不同的部位取两块组织,一般选择中等度病变区及相对正常的部位,避免在重病区活检。因中叶和舌叶部位易引起非特异性瘢痕或或炎症,也避免在此活检。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x线或HRCT检查和肺功能检查,IPF诊断并不困难。核心问题是排除其他间质性肺病。并非所有原因不明和肺纤维化的疾病都是IPF,如结节病。IPF是一个特定的疾病整体,,可能它并不是一个均质单一的疾病。所以肺活检对IPF的诊断是必要的,但在不能接(耐)受创伤性检查者,只要有证据排除其他间质性肺病,建立IPF临床诊断亦是能够接受的。
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提出诊断IPF的标准可分为有外科(开胸/胸腔镜)肺活检资料和无外科肺活检资料。
    1.有外科肺活检资料
    (1)肺组织病理学表现为UIP特点。
    (2)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所致的间质性肺疾病,如药物、环境因素和风湿性疾病等所致的肺纤维化。
    (3)肺功能异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换障碍。
    (4)X线胸片和HRCT可见典型的异常影像。
    2.无肺活检资料(临床诊断) 如患者免疫功能正常,且符合以下所有的主要诊断条件和至少3/4的次要条件,可临床诊断IPF。
    主要诊断条件:
    (1)除外已知原因的ILD,如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职业环境接触史和风湿性疾病等。
    (2)肺功能表现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障碍。
    (3)胸部HRCT表现为双肺网状改变,晚期出现蜂窝肺,可伴有少量毛玻璃影。
    (4)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或BALF检查不支持其他疾病的诊断。
    次要诊断条件:
    (1)年龄>50岁。
    (2)隐匿起病或无明显原因的进行性呼吸困难。
    (3)病程大于3个月。
    (4)双肺听诊可闻及吸气性Velcro哕音。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诊断依据 展开
5 相关课件 展开
6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