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胚胎发育第4周时,第1对咽囊之间、咽腔腹侧的内胚层向下方陷入,形成憩室状结构,即
甲状腺始基,以后其向下面的间质内伸展,在颈正中
气管前形成正常
甲状腺;第6周时,甲状舌管自行退化,仅在其起始点处留下一浅凹,即舌盲孔。如果在此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完全,则残存的上皮可在颈前正中舌根至
甲状腺的行程内形成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tract cyst);
囊肿可通过未退化的甲状舌管与舌盲孔相通。若
囊肿继发
感染,形成
脓肿并自行穿破
皮肤或行切开引流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即为甲状舌管瘘(thyroglossal tract sinus)。在甲状舌管下降的同时,第2对鳃弓在前方融合形成舌骨体,故
甲状舌管囊肿可紧贴舌骨体的前面或后面,或穿过舌骨体。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tract cyst)是因胚胎时期甲状舌管退化不全的残留上皮而形成的囊肿。胚胎发育第4周时,甲状腺始基开始自舌盲孔处向下生长、发育、移行,在其移行路径中形成一条中空的上皮条索,即甲状舌管。此导管约在胚胎第8~10周时消失,若甲状舌管退化不全,颈中线上自舌盲孔至甲状腺峡部之间的任何部位,均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若甲状腺在下移过程中发生障碍,则可异位于下降路线的任何一处形成异位甲状腺(ectopic thyroid)。若囊肿感染化脓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则形成甲状舌管瘘(thyroglos-sal tract sinus)。囊肿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或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可见有淋巴样组织、丰富血管、甲状腺或黏液组织。
诊断思路
1.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1~10岁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80%在30岁以下,50岁以上约占8%,无明显性别差异。
2.囊肿可位于甲状舌管行程的任何部位,即颈中线上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位置,约61%左右位于中线,38%位于中线旁,以舌骨上、下部位最为常见。
3.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囊肿可随吞咽、伸舌等动作而上、下移动。
4.囊肿大小不一,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与舌骨之间可触及软组织条索相连。
5.穿刺囊肿内容物检查,囊液一般为淡黄色液体并略带黏性,淀粉酶试验阳性。甲状舌管囊肿也可用超声协助检查,或行瘘道碘油造影及X线摄片检查以明确其行走方向。
6.位于舌骨上的甲状舌管囊肿应与异位甲状腺,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肿大的颏下淋巴结等相鉴别,根据临床特征容易与口底皮样/表皮样囊肿、颏下淋巴结进行鉴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甲状舌管囊肿应与异位甲状腺加以仔细鉴别。异位甲状腺常表现为紫蓝色、质地软、呈瘤样突起的肿块,肿块边界清楚,患者“含橄榄语音”等;但与甲状舌管囊肿并无根本区别,特别是甲状舌管囊肿与异位甲状腺同时存在时两者难以鉴别。因此,最终的鉴别诊断应依靠131
Ⅰ扫描,异位甲状腺组织可见放射性核素浓聚,同时可发现正常位置甲状腺的缺如。
位于中线旁的甲状舌管囊肿需与鳃裂囊肿相鉴别,鳃裂囊肿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深面,相对深在;甲状舌管囊肿可扪及条索状物与舌骨相连,囊肿随吞咽上下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