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眶底骨折的治疗,一般是采取手术治疗,切开复位。眶底骨缺损时行
骨移植或用其他材料行眶底修补术。
1.手术目的
(1)眶内容物复位:尽早将嵌顿或内陷于骨折线上的眶内容物恢复到眼眶的正常位置上,恢复眼球活动。
(2)眶壁的修复:恢复原有眼眶的大小,使眼外肌的不平衡和眼球内陷尽量得以消除。
眶底骨折,如果无眼球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可不作手术治疗。
2.手术时机
越早越好:在初期清创缝合或开放直视复位的同时,作眶内容物的复位和眶壁的修复,可避免后期的软组织
水肿后嵌顿所导致的软组织复位困难。如果伤后软组织已明显肿胀可暂缓手术。1周后肿胀减轻,宜尽早手术。必须在第2v3周完成手术。否则。软组织长期嵌顿,
肌肉纤维化,软组织瘢痕化。即使复位后也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眶壁骨折片的错位愈合,也会给复位带来相当的困难。眶底骨折一旦延误了手术时机,复位的难度和术后的功能恢复都比较困难。
3.手术入路
(1)下眼睑切口,直视复位:在下眼睑缘下方,沿自然皱褶作横切口。切开
皮肤、皮下,暴露眼轮匝肌,沿肌纤维方向切开,分离至眶下缘,切开骨膜,即可暴露眶下缘。用骨膜剥离器掀起眶内软组织,即可显露眶底。将嵌入的软组织从骨缝中松解、复位,并将突入上颌窦的骨折片复位。眶底粉碎性骨折常伴眶底骨质缺损,可用自体颅骨外板、髂骨骨皮质或
肋骨
骨移植。也可用骨替代材料如硅橡胶等植入眶底,并用不锈钢丝或微型小夹板固定于眶下缘,以防止植入体移位。硅橡胶片植入后的固定可用缝线固定。植入体可恢复眶底的完整性和支持力,增加眶壁体积,缩小眼眶空间。植入材料的支托作用也可防止术后眶内容物的重新下陷而出现的术后复视、眼球位置和功能的异常等并发症(图6)。
优点:该切口顺下睑缘皮纹,术后瘢痕比较隐蔽,对容貌影响小,可直接显露眶外缘及眶底,可在直视下复位,同时作眶底修补术。眶内容物及骨折的复位比较准确可靠,尤适用于眶底骨缺损需作眶底
骨移植等眶底修补术者。
但少数病人可出现切口瘢痕粗大,睑外考等后遗症。因此,有人提出:
(2)结膜切口:结膜下穹隆浸润麻醉后,将下睑向下牵开,用器械遮挡保护眼球,并轻轻后推,在下眼睑内侧,切开结膜、结膜下囊、睑筋膜及下睑脂肪垫,直至眶下缘。切开、掀起眶底骨膜,即可暴露眶底。
(3)同时作外眦切开的结膜切口:眶底骨折多伴面中份多发性骨折。如果伴颧骨骨折,则需延长结膜切口,向外切开外眦角,并顺外眦皮纹,切断眼轮匝肌、外眦下脚、下睑及外眦韧带的所有附丽,可充分显露眶内、外、下壁及颧骨体、颧弓前1/3,利于颧骨、颧弓及眶缘的复位固定。Manson等认为该切口比睑缘下切口并发症少,手术野广。
(4)冠状切口:由于眶部骨折多伴面中份多发性骨折,骨折区域广、涉及面大。特别是双侧同时受累的面中份骨折,局部的小切口常常不能充分显示骨折区,需作面部多个切口,而冠状切口则可经一个切口即可广泛暴露面中1/3以上颅面骨骼,对伴发额骨、鼻根部、眶上缘、颧骨颧弓等多处骨折的眶壁骨折,均可充分显露,并在直视下复位和固定(图7)。如果伴眶壁骨缺损,还可直接在术区取颅骨外板,进行眶壁修补(图8),避免了在身体其他部位作切口。伴发上
颌骨骨折时,可加作口内前庭沟切口予以充分显露。
(5)口内切口上颌窦填塞复位:在上颌前庭沟作切口,暴露上颌窦前壁,开窗进入上颌窦。用钝头器械或手指探查窦顶,将内陷的眶内容物及眶底骨折片上抬复位后,立即用
碘仿纱条填塞窦腔,支撑重建的眶底,2周后分次抽出纱条。
经上颌窦行眶底骨折复位,切口隐蔽,是其最大优点。但该方法系盲探复位,有一定的盲目性,骨片及眶内容物复位不很确切,眼球内陷和复视不能得到精确的矫正。在将骨折片向上推回眶部时,锋锐的骨片容易损伤眼球;经口内的切口有可能把
感染带入眼眶。当有眶底粉碎性骨折、骨质缺损时,不能通过该切口行眶底植骨或其他眶壁修补术。而眶底骨折至少有1/3以上伴眶底骨质缺损。Goldman、Rankow报道,7%v77%的眶底骨折需用自体骨或硅胶等行眶底修补术。因此,早年使用较多的口内切口上颌窦内填塞复位固定法,已逐渐被切开复位、内固定所取代。特别是冠状切口。更为大家所推崇。但口内和口外两种手术途径各有其特点,评价不一。Rankow主张眶底骨折一律采用口外切口直视复位内固定。认为该手术途径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眶底骨折,且术后效果良好。Roynolds报告619例眶底骨折,经睑下切口复位,无一例并发症。而Goldman的报道则显示,切开直视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复视和眼球内陷)的发生率并不比上颌窦复位填塞固定术低,前者高达64%,而后者仅25%。因此,主张眶底骨折的早期复位,仍宜采用口内上颌窦途径。其实,两种途径各有其
优缺点和适应证,应根据骨折的特点加以选择。如:眶底粉碎性骨折无骨质缺损,伴上颌窦前壁粉碎性骨折,可选用上颌窦入路,不需上颌窦凿骨。填塞固定可同时对前壁骨片复位和固定。粉碎性眶底骨折,碎片小而多,且菲薄。在直视下容易逐一拼接,但逐一固定则很困难,而用上颌窦内填塞固定时,碎片就好像铺在
碘仿纱条上,操作简单,而不必行复杂的固定。但当眶底骨质缺损较大,需作移植物整复时;或眶底骨折片上抬移位时。以及陈旧性眶底骨折时,则必须经口外切口复位和眶壁整复。
4.鼻眶筛骨折的治疗 由于眶内壁与鼻骨、筛骨之间相互联结,互相嵌合为一体,在暴力作用下常同时受累。眶下壁菲薄,构成眶内壁大部的筛骨板薄如纸板,此两处是眶部的薄弱环节,是眶部爆裂性骨折容易发生的部位。鼻根支架主要由鼻骨、上颌额鼻突和额骨鼻突构成,其位置决定鼻梁的宽度和高度。该部位于面中部突出的部位,容易遭受暴力的直接作用造成鼻梁塌陷及歪斜。但在伤后
水肿期,鼻眶筛部的软组织肿胀掩盖了塌陷畸形,骨折伴发的眼内、外眦韧带断裂继发的眶间距过宽、过浅以及外眼角下垂等畸形,也常常在
水肿反应消退后才逐渐明显。另外,小骨块的骨折复位常在骨折急救中被忽略。有时。则为抢救生命而被迫推迟治疗,因此,国外大约有25%,国内大约有60%的鼻眶筛部骨折常因漏诊漏治或处理不及时出现骨折的错位愈合,遗留凹陷畸形或软组织、骨组织的位置异常,常需二期整复。如鼻梁塌陷或歪斜,眶底破裂、眼球下陷而致的眼球内陷及复视,眼内外眦韧带断裂或移位导致的眶间距过宽,外眼角下垂以及鼻泪管断裂而受骨折片挤压后狭窄继发溢泪等,严重影响容貌和功能。
(1)鼻眶筛部畸形整复的原则:
①将结缔组织瘢痕彻底松解,将移位的软组织复位,特别是内、外眦韧带的复位、眼眶内容物的复位;
②对错位愈合的骨折块重新截开后复位,精确对位后内固定;
③如有骨质缺损或复位欠佳者应植骨修复。
④整复时应注意保护好眼球和从颅前凹筛骨破裂口下突的大脑组织;将颅骨与气腔分开;
⑤尽量恢复原有的外形和功能。
(2)首选冠状切口,其次也可酌情选用下眼缘切口,表面的瘢痕切口等。
①眶壁碎裂眶缘完好的整复 眶缘完好者,一般无面部畸形,主要的问题是眼球位置的改变导致复视等。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A.眶壁破裂口小,眼球不发生移位,将不出现复视,无任何功能障碍者,不作处理;B.虽然眶壁破裂口小,但碎骨片可能落入眼眶、嵌入眼肌,造成眼球活动障碍。应尽早切开,取出骨片。嵌顿时间越长,对眼肌损伤越大,肌纤维瘢痕化程度越重,可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害;C.破裂口较大,造成眼球部分或大部陷入上颌窦内,造成复视、眼球内陷和活动障碍,应尽早复位,同时行眶壁修补术。眶壁的修补可选用自体骨或骨替代材料,如硅橡胶片、羟磷灰石、玻璃陶瓷、可吸收性聚
乳酸材料等。但一般认为,还是自体骨植入修补的效果较好。自体骨首选颅骨外板,其呈曲面扇形,适于眶底的修补。其次,可选用
肋骨或髂骨骨皮质。由于自体骨植入后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因此,在行眶底衬垫时应预留一定厚度,使眼球的位置略高于正常,眼球突度呈轻度向前,以补偿术后骨吸收而再次出现的眼球内陷。植入物的位置应置于眼球冠状平面的中点水平,使眼球的下突点上移。眶底植入物一般可不固定,但如果眶周骨膜过松,或软组织间隙较大,则最好将植入物固定在眶下缘。可用不锈钢丝或微型小夹板固定,硅橡胶片还可用缝线固定。
②眶缘断裂,眼眶扩大,变形的整复:整复原则是截骨复位加植骨。冠状切口是最佳手术径路。由于眶缘骨折常为上颌骨、颧骨的联合骨折,应同时进行眶缘、上颌骨、颧骨的截骨,并尽量按正常的解剖位置复位,但因骨块与周围联系广泛,且不规则,不可能截开所有的错位愈合区。因此,截骨后的解剖复位常不完全,常需加作植骨衬垫,以缩小眼眶容积,恢复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