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也是肛管、直肠炎症病理过程的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
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脓肿的症状之一,脓肿在肛门后方时会出现尾骶部脓肿形成可有波动感,穿刺时抽出脓液。 炎性脓肿、脓肿 肛旁脓肿:又称肛管周围脓肿肠内细菌引起肛隐窝(肛管直肠交界处的凹陷窝组织)脓肿。
【病因】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等感染,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
1.直肠指诊。2.穿刺抽脓。3.肛管超声检查。
主要与肛周皮肤感染相鉴别。
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有两种方式。 (一)单纯性脓肿的治疗可在截石位或侧卧下,用局麻或腰麻,在脓肿部位做放射状切口,放出脓液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其间隔。必要时将切口边缘皮肤切开少许,以利引流,最后用凡士林纱条放入脓腔做引流。 (二)脓腔与皮肤和肛瘘。但在急性肛瘘后,再做肛瘘手术。二期手术优点是效果准确,治愈率高。【中医治疗方案】1、实证肛痈:证属湿热内蕴郁毒内生。症见肛门红肿热痛明显,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处方: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银花15克,赤芍、半枝莲各12克,野菊花、治法:养阴清热利湿。处方:当归、黄柏各9克,白芍、熟地、地骨皮、青蒿、沙参、麦冬、天冬各10克。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1.低位肛瘘。2.坐骨直肠窝脓肿。
【预后】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抗病能力,预防感染。2.保持肛门清洁,勤换内裤,便后清洁肛门,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3.积极防治其他肛门疾病,如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以避免感染。6.防治感染,感染,使用紫草纱条覆盖创面,加用康复新液冲洗脓腔,并以浸有康复新液的纱条覆盖创面。感染向周围继续扩散,再次出现症状,并可能出现新的感染,待感染的机会也就增多。与皮脂腺一样,人体的肛腺发育与功能主要受性激素的调节。性激素的水平直接影响肛腺的增生和萎缩,而性激素中又以雄激素的影响最大。因此,性激素的高低和肛旁感染较为多见,特别是男婴。随着新生儿的发育成长,一过性旺盛的雄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故儿童及青春期前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到了青春期,体内的性激素开始活跃,男性及青壮年期的雄激素水平升高,使肛腺增长较女性快而明显,因此肛旁肛瘘是肛旁肛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先天性心脏病 | 溃疡性结肠炎 | 上消化道出血 | 呼吸困难 | 糖尿病 | 白血病 | 出血 | 发热 | 咳嗽 | 便秘 | 休克 | 水肿 | 昏迷 | 痈
| 便血 |肛门病变 |肛门短时间阵发性钝痛 |肛门剧痛 |肛旁脓肿 |肛周囊肿 |结缔组织性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 |尾骶部疼痛 |血栓外痔 |炎性外痔 |直肠肛门内胀痛不适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