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持续牵引 根据不同年龄可采用垂直悬吊皮牵引,平衡持续牵引和固定持续牵引。
(1)垂直悬吊皮牵引:适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
股骨干骨折。将两下肢皮牵引胶布贴于大小腿两侧,绷带固定妥当,通过末端扩张板穿过牵引绳,经滑车系统加重量,髋
关节屈曲90°,膝
关节伸直位进行牵引,使臀部离床面3v4cm,应用病儿身体重量作反牵引(图8)。这种方法简易有效,3v4周后骨折愈合。便于护理,易被病儿家长接受,也可在门诊使用简便装置,回家治疗观察。
(2)平衡持续牵引:可用皮牵引或骨牵引。以便病人的身体及各
关节在床上进行功能活动。皮牵引适于12岁以下小儿。12岁以上青少年和儿童则适于做骨牵引。持续4v6周,改用单侧髋人字
石膏或局部
石膏装具固定至8v12周,至骨折完全愈合(图9)。
(3)固定持续牵引:将患肢放在枕头或Braun架上,做皮牵引或骨牵引(图10)。股骨干中上1/3骨折应保持髋
关节屈曲40°,外展20°,屈膝40°。下1/3骨折应加大膝
关节屈曲角度,使腓肠肌松弛,以便于骨折片复位。当骨折片有旋转背向移位或前后、侧向重叠移位时,需采用回旋和(或)折顶手法整复。使用小夹板可根据骨折部位及移位特点使用2v3个加压垫进行两点或三点加压固定(图11)。开始牵引时重量要大,一般为体重的1/7v1/8,手法整复争取在1周内完成,随后减轻牵引重量,以维持固定。要避免过牵,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2.手术治疗 近年来,由于内固定器械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骨折治疗观念的改变,
股骨干骨折现多趋于手术治疗。骨折手术治疗,除了必须从骨折的部位、类型、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有无合并伤及病人的全身情况等因素考虑外,还需根据两个原则来选择,一是要有足够强度的内固定材料,使固定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而不至于骨折愈合前发生内固定器材断裂及失效;二是骨折固定方法上要提倡微创,尽量减小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及内固定器材不应有应力集中及符合生物固定原则,以促进骨折愈合。
成人长骨干骨折的治疗,包括股骨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治疗理论从AO坚强内固定,向BO生物学接骨术转变,虽然对生物学接骨术的内容还无统一认识,但原则是尽量使骨折愈合按照骨折后生物自然愈合过程来进行,骨外膜和软组织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骨髓内血供也是重要因素。髓内针固定为轴心固定,其生物力学较骨外钢板偏心固定为优越。因此生物学接骨术的涵义应当包括不剥离或尽少剥离骨外膜,不扩髓,尽量采用髓内固定,以容许骨折上下
关节早日活动,提高骨折愈合率,髓内钉的发展从梅花髓内钉,扩髓髓内锁钉,到不扩髓髓内锁钉,现在的髓内扩张自锁钉,更符合生物学接骨术的原则。
(1)钢板螺丝钉固定:对
股骨干骨折采用解剖复位,骨折块间加压及钢板螺丝钉固定治疗方法,因其手术不需要骨科手术床及X线影像增强器,仍有广泛应用。目前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应用方法上错误,过早完全负重,其内固定失效及松动率较高,招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①适应证:儿童骨折,因为钢板固定不需通过骨骺线,不会影响
生长发育;无髓内针固定装置及不适宜髓内固定患者均可使用钢板螺丝钉固定。
②钢板固定应遵循:AO技术原则,选择动力加压钢板,以不同角度拧入螺丝钉,在有蝶形骨块情况下,应以拉力螺丝钉固定,钢板放置张力带侧,也即股骨后外侧,每一个骨折应8v10孔钢板固定,以达到足够稳定,钢板对侧有缺损者,必须植骨。
③方法:平或侧卧股骨外侧切口,将股外侧肌向前掀起,结扎血管穿支,持骨器钳夹住骨折端,依靠向外加大成角及骨膜起子撬拨复位,钢板放置股骨后外侧,首先在邻近骨折部位拧入两枚动力加压螺丝钉,然后拧入钢板两端螺丝钉,其余螺丝钉依次拧入,粉碎折块用拉力螺钉固定,有骨缺者应行植骨,不必修复股外侧肌放回原位,放负压引流,依次缝合切口。术后4周,足趾着地,部分负重,每周增加10v14磅,直至完全负重,钢板不应在18个月以前取出,取出钢板后3v4个月避免过度负重,4v6个月不参加体育活动。
④效果:Ruedi和Luscher(1979)对123例病人131例股骨粉碎骨折采用AO钢板内固定,92%功能结果良好,9例骨折愈合前发生钢板折弯或折断,2例取钢板后再骨折。Rienaer,Foglesoog,Miranda(1994)报道141例股骨骨折,其中1/3为开放性,平均18周99%功能恢复功能优良(伸直及屈曲130°),10例骨折(7%)内置物失败,延迟愈合,1例不愈合。
目前AO固定原则,四肢长骨干治疗中不再强调骨折解剖复位和绝对坚强内固定,目前比较重视生物学的接骨板固定方法,如LCP(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方法也逐渐改进。
(2)梅花型髓内钉固定:梅花型髓内钉为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亦有称之Kuntscher髓内钉,由于其固定作用来自髓内钉与髓内腔壁紧相嵌所产生摩擦力,从而控制骨折端旋转和剪力,因此对于髓腔峡部的横折,短斜行或短螺旋形骨折最为适合,而峡部的粉碎性,长斜行及长螺旋形骨折,以及髓腔较宽远1/3骨折,则非梅花针性能所胜任的。
①髓内针的选择:测量健肢股骨大粗隆尖至髌骨上缘距离为其长度。在标准X线片上,测髓腔最狭窄部位的横径,减去10%,即为所用髓针的粗细(直径),或在术前把选好的髓内针用胶布贴在大腿外侧,进行X线
摄片(股骨全长)。髓内针的长度粗细与髓腔进行对照,髓内针的长度应自股骨髁间窝上1cm,至股骨大粗隆上2cm,其粗细能通过髓腔最狭窄部位为准。
②逆行髓内穿针法: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在上,伤肢膝以下,用无菌巾包扎,以便活动患肢。股骨外侧切口,沿股外侧肌间隔前剥离,达股骨粗线。将股外侧肌向前牵开,切断并结扎股深动静脉的穿支,显
露骨折上下端。把事先选好的髓内针,插入上、下骨折端的髓腔内,观察粗细是否合适。对于成人可选直径9mm以上梅花髓内针,如髓腔在9mm以下,则就应扩大髓腔,至能放入9mm直径髓内针,因9mm以下髓内针易发生折弯。把选好的髓内针,由骨折近端逆行打入,从大粗隆部穿出,待髓内针自大粗隆部穿出达
肌肉下时,将髋
关节屈曲90°并内收位,打出髓针。按针尖突出的部位,在大粗隆部另做一小纵行切口,分开臀部
肌肉,显露出针尖。将逆行打入的髓内针打出,直到髓内针尾部与近骨折端平为止。将骨折解剖复位用三爪持骨固定器固定,把大粗隆部外露的髓内针向下打入通过骨折线进入骨折远端,大粗隆尖部外留髓针1.5cm左右,以备拔除髓内针之用。如为陈旧性骨折,把植骨材料如碎骨条放在骨折端的周围,关闭切口。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选择外侧切口的优点是,由前肌群与后肌群之间隙进入,不损伤
肌肉;内固定物置于股骨外侧,可避免膝上方前面股四头肌与股骨之间的滑动机构发生粘连。术后病人卧位2v3周,逐渐扶拐下地,练习下肢
关节活动,待骨折愈合时,方能完全离拐行走。
③顺行髓内穿针法:先在股骨大粗隆顶端做一小切口,显露股骨大粗隆尖后,用一弓形锥在粗隆尖内凹部钻洞,然后再同上述在骨折部做切口,显露两骨折端,扩髓后固定,将选好之髓内针自大粗隆凹中打入股骨髓腔内,当针尖达骨折近端时,使骨折复位,再把髓内针通过骨折线打入远折段髓腔中去,针尾仍留在大粗隆外1.5cm左右,缝合两切口。
④闭合髓内针固定:
A.适应证:
a.股骨上及中1/3的横行、短斜行骨折,有蝶形骨片或轻度粉碎性骨折。
b.多段骨折。
B.术前准备:术前先行骨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6,以维持股骨的力线及长度,根据病人全身情况,约在伤后3v10天内手术。髓内针长度及粗细的选择,同开放髓内针者。
C.病人体位分为侧卧位及平卧位两种。侧卧位:病人健侧卧于骨折牵引台上,健肢伸直,固定在足架上,患肢髋屈曲80°v90°,内收20°v30°中立无内外旋转。对两下肢进行牵引,直到骨折端分离,在X线电视引导下,施手法至少获得一个平面复位。平卧位:病人平卧于骨折手术台上,两腿分开,插入会阴棒,阻挡会阴。躯干略向健侧倾斜,患肢内收20°v30°,足中立位,固定于足架上。如此,可使大粗隆充分暴露。健肢外展、下垂或屈曲位,以不影响使用X线电视机透视患肢侧位为准。对患肢旋以牵引,直到骨折断端分离,在透视下使骨折复位或至少在一个平面上得到复位。
D.手术方法:在大粗隆顶向上做短纵行切口,长3v4cm,显露大粗隆顶部。在顶端内侧凹陷的外缘,插入65cm长的导针,进入股骨髓腔,达骨折线部。X线电视核准导针位置合适,然后把髓内针沿导针进至近骨折端。在电视下,以髓内针作为杠杆,撬动近骨折端,以与远骨折端对位,同时,助手也施以手法,撬动远骨折端,使骨折的另一平面复位。复位后,先把导针插入骨折远端折段髓腔,并沿导针打入髓内针通过骨折线进入远折端。当髓内针到达股骨髁上平面之前,放松患肢的牵引,屈膝对抗,以使骨折线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杨志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郑连杰(大连医科大学)
张光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描述为:">
(一)非手术疗法
对比较稳定的
股骨干骨折,软组织条件差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在麻醉下,在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进行骨骼牵拉。取消短缩畸形后,用手法复位,减轻牵引重量,叩击肢体远端,使骨折端嵌插紧密。X线证实对位对线良好,大腿部用四块夹板固定。同时继续用维持重量牵引。牵引方法很多。在成人,可采用Braun架固定持续牵引,或Thomas架平衡持续牵引。3岁以下儿童则采用垂直悬吊
皮肤牵引(图64-22)。在牵引过程中,要定时测量肢体长度和进行床旁X线照片,了解牵引力是否足够。若牵引力过大,导致过度牵引,骨折端出现间隙,将会发生骨折不愈合。儿童的
股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皮肤牵引维持方法治疗。较小的成角畸形及2cm以内的重叠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儿童骨的再塑能力强,随着
生长发育,逐渐代偿,至成人后可不留痕迹。
成人的
股骨干骨折一般需持续牵引8~10周,床旁X线
摄片证实有骨愈合,可在维持牵引条件下活动髋、膝
关节,作
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萎缩、粘连、
关节僵硬。在X线
摄片证实有牢固的骨愈合后,才能取消牵引,进行较大范围的功能训练。有条件时,也可在牵引8~10周后,改用外支架保护,早期不负重活动。近几年有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方法治疗。
(二)手术疗法
1.手术治疗的指征 在以下情况需要用手术治疗:
①非手术疗法失败;
②同一肢体或其他部位有多处骨折;
③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④老年人的骨折,不宜长期卧床者;
⑤陈旧骨折不愈合或有功能障碍的畸形愈合;
⑥ 无污染或污染很轻的开放性骨折。
2.手术治疗方法
① 切开复位,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是较常用的方法(图64-23)。由于达到了坚强内固定,术后可早期活动。但可能产生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愈合的质量。
②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固定方法。插入髓内钉后,在钉远端打入螺栓,加压,在大转子区钉尾部加栓,形成既可加压又可控制远侧骨段旋转的髓内钉(图64-24)。
1.保守治疗 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必须优先处理,如贻误诊断或处理不当,常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如急救输送时未
妥善固定,骨折端反复活动刺伤软组织(
肌肉、神经、血管),特别是股动、静脉,膳动、静脉的破裂可引起大
出血,因此,观察和治疗
休克是治疗股骨骨折重要的一环,不可忽略。
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
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
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性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常用牵引方法有:
(1)悬吊牵引法(图4-24):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双下肢用
皮肤牵引向上悬吊,牵引重量约1~2kg,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摄X线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
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能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cm,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2)滑动
皮肤牵引法(Russell牵引法):适用于5~12岁儿童(图4—25)。在膝下放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膝
关节后方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
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两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斯架及Pearson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3)平衡牵引法:用于青少年及成人
股骨干骨折(图4-26),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部穿针,患肢安放在托马斯架上作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10),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肢体位置:上1/3骨折应屈髋 40°~50°,外展约20°,适当屈曲膝
关节;中1/3骨折屈髋屈膝约20°,并按成角情况调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时,膝部屈曲约60°~80°,以便腓肠肌松弛,纠正远侧骨端向后移位。牵引后24~48h要摄床边X线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同时,每日多次测量患侧肢体长度,并加以记录,以资参考。要根据 X线片及患侧肢体长度测量情况,及时调整肢体位置、牵引重量和角度,要防止牵引不够或过度牵引,在牵引时还应注意观察穿针部位有无
感染,注意肢体保温,教会患者锻炼躯体、上肢、患肢
关节和
肌肉的方法。
使用平衡牵引,患者较舒适,牵引期间能活动髋、膝和踝
关节,擦澡和大小便较方便,一般牵引4~6周,经摄X线片有骨痂形成后,可改用髋人字
石膏固定4~8周。在牵引中可同时应用小夹板固定,纠正成角,去除牵引后也可用小夹板外固定,但要经常复查以防骨折移位或成角。
2.手术方法
(1)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手术时间一般选择伤后的3~7天,便于及早发现术前并发症,尤其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但有研究发现伤后10~14天手术的患者骨折愈合快。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手术适应证有所放宽。具体的手术适应证有:
①牵引失败;
②软组织嵌入骨折端;
③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者,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
④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
(2)常用手术方法,
1)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顺行股骨髓内钉固定,交锁髓内钉适用于股骨干小转子以下至膝
关节9cm以上的各种类型闭合骨折,包括严重长节段粉碎性骨折、三段或以上的多节段骨折。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我科设计的鱼口状髓内钉兼有动力加压和静力加压的作用,
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过去用开放式打人髓内针的方法,近十年来已广泛使用C形臂 x线透视,仅在穿钉处做小切口,不显露骨折端闭合穿钉。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
出血少,不破坏骨折端的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图4-27)。
2)股骨中下1/3骨折:传统方法是采用8~10孔接骨板固定及髋人字
石膏固定。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锁定加压钢板(LCP)以及逆行股骨髓内钉固定。加压钢板有多种类 型,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其后出现动力加压钢板(DCP)、LCP 等(图4—28)。逆行交锁髓内钉应选择距膝
关节间隙20cm以内的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还可用于股骨干合并
股骨颈骨折、多发骨折以及合并同侧胫腓骨和
胫骨平台骨折。
3)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开放复位,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并应常规植骨以利骨折愈合。
3.治疗流程(图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