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日渐增高,以女性较多。造成老年人发生骨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强度的下降;
②老年人髋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的有害应力;
③损伤暴力,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所只需很小的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而中青年患者,需要较大的暴力,才会引起骨折。
股骨颈骨折后约有15%发生骨折不愈合20%~30%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这是由它的血供特点决定的。成人股骨头的血供有3个来源:股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它只供应股骨头少量血液,局限于股骨头的凹窝部;股骨干的滋养动脉升支,对股骨颈血液供应很少;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是股骨颈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旋股内外侧动脉来 自股深动脉在股骨颈基底部关节囊滑膜反折处形成一个动脉环,并分 四支进入股骨头,即骺外侧动脉(上支持带动脉)、干骺端上动脉、干骺端下动脉(下支持带动脉)和骺内侧动脉,骺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外侧2/3~3/4区域,干骺端下动脉供应股骨头内下1/4~1/2区域(图4-9)。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血供受到严重影响。实验发现,头下骨折,股骨头血供下降83%,颈中型骨折,股骨头血供下降52%,因此,股骨颈骨折后容易造成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这使得它的治疗遗留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所有股骨颈骨折患者都有外伤病史,骨折多由外旋暴力引起,不同患者引起骨折的暴力程度不同,对于中青年患者,需要较大的暴力造成骨折,而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只需要较小的暴力就会引起骨折,随着暴力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移位。骨折后患者局部疼痛,行走困难,但有一部分患者,在刚承受暴力而骨折时,断端会表现为嵌插型,或者无移位的骨折,骨折线接近水平位,此时,患者虽有疼痛,仍能行走,若不能及时诊断患者继续行走,暴力持续下去,“嵌插”就变成“分离”,骨折线也变成接近垂直位,产生移位。因此,对于伤后仍能行走的患者,不能为不会发生股骨颈骨折,如果不给予恰当的治疗,所谓“嵌插”骨折可以变成有移位的骨折。
2.查体要点
(1)畸形:伤侧下肢呈45°~60°的外旋畸形。
(2)疼痛:患髋有压痛,有轴向叩击痛。
(3)功能障碍:下肢不能活动,行走困难。
(4)患肢缩短,Bryant三角底边缩短,股骨大粗隆顶端在Nelaton线之上(图4-10),Kaplan点移至脐下,且偏向健侧。
股骨颈骨折是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6% ,多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它是一个世界难题,由于股骨头位置很深,活动性较大,股骨颈又比较细,骨折局部承受很大的剪应力,而且该处骨折修复能力差,固定骨折断端位置比较困难,加上血液供应比较特殊,缺乏侧枝循环,所以容易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只有一半人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股骨颈骨折有各种不同的分型方法。
一、按结构分型
(一)嵌插骨折。
(二)无移位骨折。
(三)有移位骨折。
二、按病因分型
(一)应力骨折。
(二)病理骨折。
(三)放射后骨折。
三、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经颈型及基底型。
四、有移位骨折最常见的分型方法是基于移位程度的Garden分型法。
I型:不完全性的嵌插骨折,股骨头斜向后外侧。
Ⅱ型:完全的无移位骨折。
Ⅲ型:完全骨折并有部分移位。
Ⅳ型:骨折块完全移位,股骨头骨小梁与髋臼骨小梁重新对线。在AO的分型系统中,股骨颈骨折被分为股骨头下无或很少移位的(B1型),经颈的(B2型),或移位的头下骨折(B3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