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肺大疱的壁甚薄,由肺泡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或仅为纤维性膜。可与多种
肺气肿并存,常见于间隔旁侧或细叶旁
肺气肿,可伴或不伴炭末沉着,分别见于煤矿工人
尘肺和瘢痕组织
肺气肿。肺大疱分为3种病理形态。
?型:多发生于中叶或舌叶,也常见于肺上叶,可能由于该部位胸腔负压大,突出于肺表面,并有一狭带与肺相连又称为狭颈肺大疱。因为支
气管瘢痕组织形成的活瓣性阻塞,肺大疱体积增大系由于肺泡侧支通气和气体滞留。?型肺大疱壁薄,常由胸膜和结缔组织形成,常规X线胸片即可发现肺大疱的存在。
?型:在脏层胸膜与气肿性肺组织之间。是宽基底部的表浅肺大疱位于肺表层。肺大疱腔内可见结缔组织间隔,但它不构成肺大疱的壁,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
?型:是宽基底部深位肺大疱。结构与?型相似,但部位较深,周围均为气肿性肺组织,肺大疱可伸展至肺门,可见于任何肺叶。
当肺大疱体积增大时,周围肺组织受压迫并引起肺脏移位。受压肺组织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肺大疱周围密度增高阴影。以上3型均见于
慢性支气管炎,多与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关。小叶中心型
肺气肿不并发肺大疱。下叶肺大疱常见于有并发症的煤矿工人
尘肺和融合性
矽肺。
【病因】
肺大疱一般继发于小支
肺气肿。临床上常与
肺气肿并存。因小支
肺气肿同时存在;继发于
肺气肿者常为多发,表现为几个大疱伴有多个小疱,大疱周围的肺实质常伴有阻塞性肺部病变和
肺气肿。肺大疱以位于肺尖部及肺上叶边缘多见。疱壁很薄,大小不一,数目不定。既可表现为宽基底座,亦可表现为狭颈体大的大疱。显微镜下可见疱壁为肺泡扁平上皮细胞,有时可仅有纤维膜或纤维结缔组织存在。大的肺大疱可压迫周围肺组织,造成余肺膨胀不全,影响气体交换。一般常因剧烈
咳嗽、屏气或运动,使肺内压力骤然升高,导致大疱突然破裂,形成
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还有的可因疱与胸顶粘连形成粘连条索,在突然发生
气胸时条索被撕断,引起
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