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发病率的首位,其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少部分为椎弓结核。节段方面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和骶尾椎最少,其中颈椎结核常伴有较高的截瘫率。年龄方面以10岁以下儿童最多,21~30岁次之,11~20岁占第3位,30岁以上病例明显下降。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1)起病慢,有结核接触史。
(2)有结核病的全身表现:如午后低热、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3)疼痛: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可以局限在背部或者沿着脊神经的走行放射,休息后可以缓解,劳累后或者负重时加重,不影响睡眠,这一点和恶性肿瘤相鉴别。儿童患者有“夜啼”现象,其机制是在熟睡状态下,椎旁肌肉保护性痉挛消失,病变节段产生异常活动导致疼痛而惊醒、啼哭。有些患者可伴有椎旁脓肿、腹股沟和臀部脓肿。
(4)截瘫:受累椎体发生塌陷,压迫脊髓导致截瘫。
2.查体要点
(1)姿势异常:颈椎结核患者常有斜颈畸形,患者头前倾、颈短缩,喜用双手托住下颌部。胸腰椎、腰椎及腰骶椎结核患者站立或走路时尽量将头及躯干后仰,坐位时喜用手扶椅,以减轻体重对受累椎体的压力。腰椎结核患者从地上拾物时尽量屈膝及髋,避免弯腰,起立时用手扶大腿前方,是谓拾物试验阳性。
(2)脊柱畸形:以后凸畸形最常见,多为角形后凸,侧弯不常见,一般也不严重。胸椎及胸腰椎患者后凸畸形明显。颈椎和腰椎后凸畸形多不明显,医生须用手沿棘突自上向下触摸,才便于察觉。后凸畸形上、下方的脊柱常呈代偿性前凸。
(3)脊柱运动限制:由于病椎周围肌群的保护性痉挛,受累部脊柱活动受限,在运动幅度较大的颈椎和腰椎容易查出,在运动幅度较小的胸椎则不易查出。此体征在诊断颈椎和腰椎病变时非常重要,如颈椎和腰椎活动很好,常可排除本病。胸椎病变则不易根据功能受限的有无来诊断或排除,必须借助于X线照片。骶尾椎因无运动,当然更不能依靠运动检查来确定有无病变。
(4)压痛及叩击痛:因病变距离棘突较远,有时脊柱后方多无明显压痛,叩击痛也不明显。过去有人喜欢用传达暴力在局部引起疼痛的检查方法来帮助诊断:患者坐位,医生用拳向下叩击患者头顶,使叩击力传达到病椎而引起疼痛。
(5)寒性脓肿和窦道:有时寒性脓肿是就医时唯一的体征,被误诊为肿瘤或者化脓性感染而行切开引流术者不在少数。在浅表部位的脓肿或者已经很大的深部脓肿容易发现,在深部且较小的腰大肌脓肿在早期易漏诊,怀疑腰椎结核时应注意仔细检查Thomas征及腹部两侧有无深压痛。窦道形成后全身症状可以有一过性减轻,有时有死骨或者干酪样坏死组织自窦道内流出,在卫生条件欠佳的情况下可以合并细菌混合感染,此时窦道口可以出现明显的红肿,脓液伴有恶臭,为治疗增加了难度。
(6)神经功能受损:有的患者因出现截瘫才来就诊,即使患者没有神经障碍的主诉,医生也应常规地检查四肢的神经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早期脊髓受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