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主要病变为结核结节、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临床多呈慢性过程,表现为长期低热、咳痰、咯血等除肺外尚可侵袭浆膜腔、淋巴结、泌尿生殖系统、肠道、肝脏、骨关节和皮肤等多种脏器和组织。
病原学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属放线菌目、分陂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包括人型(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牛型(M.boris)、鸟型(M.avium)和鼠型(M.microti)等类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人型(标准株H37RV),牛型少见。结核杆菌细长而稍弯,两端微钝,约(0.3~0.6)μm×(1~4)μm。无芽胞、无捌毛、不能活动。该菌严格需氧,呈缓慢分枝生长,一般培养4~6周形成菌落。不易染倒,但经染色后,用酸性乙醇冲洗亦无法使之脱色,故又称为抗酸杆菌(aeid-fast bacillus)。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干痰中可存活6~8个月;对热、紫外线、乙醇比较敏感;煮沸1分钟、5%~12%甲酚皂(来苏)2~12小时、75%乙醇2分钟均可将其灭活。
结核杆菌菌体含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类。菌体成分在赋予其抗酸性、多态性和抵抗力强等特性的同时,也和诱导宿主免疫反应及导致结节性病理变化等致病性相关。如索状因子(双分枝菌酸海藻糖脂)能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磷脂能促进单核细胞增生,使吞噬细胞转为类上皮细胞,形成结核结节;蜡质D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菌体蛋白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结核杆菌的形态、致病力、药物敏感性等特性可发生改变,如形成L型细菌、产生耐药菌株等。耐药性为结核杆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按其产生机制可分为选择性突变耐药、适应性耐药、质粒介导耐药及交叉耐药等类型;从细菌流行病学角度可分为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耐药的产生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如利福平耐药与rpoB基因突变有关,耐异烟肼与ahpc、inhA、katG基因突陵相关。对至少包括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的结核病称为耐多药结核病(multiple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MDR-TB常由不合理的化疗引起,药品质量差、患者吸收障碍、治疗依从性差、HIV感染等与MDR-TB发生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