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肾损害
解释 收起


    血管炎(systemic vasculitis)是指一组以血管壁炎症坏死为病理特性的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又称血管炎综合征。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病因未明,约占70%,继发性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贝赫切特病、过敏性紫癜、特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乙肝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及放射性等所致的血管炎。
    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按受累的血管大小,可分为三类,即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及小血管炎。大血管炎如巨细胞性动脉炎(主要侵犯颞动脉,多伴风湿性肌痛)及大动脉炎(又称Takayasu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可发生无脉症或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中血管炎如经典结节性多动脉炎及川崎病(Kawasaki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累及各种动脉,多见于儿童;小血管炎如Wegener肉芽肿(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型多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以及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等。
    1994年,在美国Chapel Hill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将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分为大、中、小血管受累。原发性小血管炎,指以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受累的一组疾病,患者常有不规则发热、关节及肌肉疼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并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上的疾病谱主要包括Wegener肉芽肿病(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等。原发性小血管炎最常见的受累器官是肾脏和肺脏,而眼、耳、鼻、皮肤、关节、肌肉、胃肠道和外周神经等也很常见,但常被误漏诊。组织病理学的检查是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原发性小血管炎具有非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的基本病理特征,即表现为小血管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和(或)中性粒细胞碎裂。不仅小动脉,有时中动脉也可受累,但最常被侵犯的是毛细血管(如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肺泡毛细血管)、小静脉,微小动脉。坏死性小血管炎可发生在不同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临床症状,故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以中等大小的血管炎为主的疾病,往往有小血管炎病变存在,以小血管炎为主的疾病,也可存在中血管炎病变。此外,巨细胞性动脉炎、Kawasaki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及显微镜下多动脉炎等在病理上无肉芽肿形成,而Takayasu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及Wegener肉芽肿病等在病理上有肉芽肿病变。因此,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合理而公认的分类法。
    至于血管炎综合征导致。肾损害问题,目前认为,大中血管很少引起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由于肾前血管或肾小球前血管因炎症、坏死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肾小球缺血性病变,或因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致使肾损害;小血管炎如显微镜下多血管炎、Wegener肉芽肿病及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均直接侵害肾小球毛细血管,导致坏死性血管炎伴新月体形成。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小血管炎。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原发性小血管炎好发于中老年,50~60岁为肾脏受累高发病年龄,男性多见。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样或药物过敏样前驱症状,好发于冬季。
    1.肾外表现 患者常有不规则发热、疲乏、皮疹、关节疼痛、肌肉病、消化道症状(如腹痛)、神经炎及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原发性小血管几乎可累及任何一个系统器官,其中较为常见的受累脏器为肾脏、皮肤、关节、肺等。约70%原发性小血管炎有肾外表现,其中约1/3患者仅有肺部受累的临床表现。
    2.肾脏表现70%~80%原发性小血管炎有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但病理学检查则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脏受累的病理改变。25%~30%原发性小血管炎仅累及肾脏,即表现为坏死性新月体肾炎。受累患者几乎均有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可伴有红细胞管型,肉眼血尿约占1/3病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国外学者报道,很少出现肾病综合征范畴的蛋白尿(<10%),但国内报道,呈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患者比例明显较高,可达1/2~2/3。约半数患者呈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早期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但也有部分患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数患者肾功能呈缓慢渐进性减退,偶见个别患者肾功能可维持正常。一般认为肾功能恶化程度与新月体形成的广泛程度和大小相关。
    3.Wegener肉芽肿病 为一种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肉芽肿性炎症坏死病变。(彩图62-1)主要侵犯呼吸道、肾脏及其他部位的小血管。按临床特征和病理学的差异,可分为周身型和局限型。约70%~80%病人常先有鼻塞,鼻出血及脓性分泌物等鼻咽及鼻旁窦坏死性肉芽肿血管炎,继发细菌感染、黏膜糜烂,破坏鼻中隔及骨质,形成马鞍鼻。继之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肺炎及胸膜炎症状,X线胸片可见结节或薄壁空洞,或见浸润阴影,此称Wegener肉芽肿二联征。如同时侵害肾脏则称三联征。此外,尚可有结膜炎、巩膜炎、眼球突出、视力障碍、耳痛、鼓膜穿孔及耳聋。半数病人可有紫斑、瘀斑及坏死性丘疹等皮肤坏死性血管炎表现。文献报道Wegener肉芽肿病约77.8%有肾内坏死性血管炎,发生肉芽肿病变占66.7%,故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并决定预后。轻者呈局灶性或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重者为弥漫增殖性肾炎伴广泛新月体形成或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轻者仅为无症状性尿异常,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约半数发展为急进性肾炎。

    4.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的临床特征 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同时累及肺,出现坏死性肺泡毛细血管炎(图62-1,图62-2)。病人有咯血、呼吸困难,胸片见到两肺中下部炎症改变,Falk(1990)称之为肺肾综合征,在RPGN
    Ⅲ型,即所谓无或微量免疫球蛋白沉积型约80%是由此型小血管炎所引起。
    5.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又称Churg-Strauss综合征。病变可累及全身小血管,血管壁除炎症、坏死之外,有肉芽肿形成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图62-3)。本病有三个临床特点:
   
    ①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或鼻息肉;
   
    ②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10%);
   
    ③心、胃肠道及皮肤可出现血管炎病变。心脏受累导致心律失常、心包炎、缺血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为本病死亡的主因。以往认为侵犯肾小血管较少见,但肾内小血管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可呈现局灶节段性坏死炎症,肾间质嗜酸粒细胞浸润或肉芽肿形成,重者。肾小球有大量新月体形成,呈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很快发生肾功能衰竭。


   
    (二)查体要点
    高血压并不多见或较轻,偶有少数患者出现严重或急进性高血压。活动期发热较常见,可有轻度贫血貌,眼睑或下肢浮肿。部分病人有皮疹或眼部表现等。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病程和预后 展开
5 最新进展 展开
6 诊断标准 展开
7 诊断依据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